人到中年以后就开始关注身体了,关注各项健康指标,关注运动、睡眠和饮食了,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少吃。我们早早就知道了:早上吃的像皇上,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我们酒店在每年冬季所做的“候鸟”项目,全国一二线城市的老人们都成群结队地来北海过冬,参与旅居式养老活动,其中不乏年纪很大的老人,每年都有几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体和精神都非常好,能吃能喝能玩,有的每周还要出去歌厅唱歌,我有机会就与他们聊天,在讨教长寿之道时,不约而同的都说到了少吃,特别是晚餐,七分饱是他们共同的准则,当然还有心情舒畅,少烦心,今天不想明天的事。
得到上订阅的精品课«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张遇升博士也同样提到了如何食的原则:少吃多餐,多蔬菜,适量蛋白质,少脂肪。尽量不要吃主食,米饭和白面都是少量的,主要吃的就是蔬菜,水果或果汁,坚果,牛奶,少量白肉如鸡胸脯肉,以及海产品。
这哪是中国人的食谱啊,基本上是西餐配置,中国胃受得了吗?
想起我前几年去美国西部自驾游的二十几天,刚开始也很担心我这个中餐胃怎么受得了天天吃西餐、喝冷水啊?去之前还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攻略,如何找中餐馆,如何烧开水等等。去了才发现没有任何过度就适应了,那里的汉堡、披萨、三明治等都很好吃,也简单方便,瓶装水也很好喝,那么多天也没有念念不忘地找中餐、喝热茶水了。
最近得到上的卓克.科学思维课,提到了在实验室用老鼠做分组实验,结果发现喂食少的老鼠寿命长于喂食多的老鼠。
中国气功里有一种叫辟谷,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节食最后到禁食,完成对身体内毒素的排遣和对疾病的治疗。
李翔商业内参,也提到美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吃饭的时候,两餐之间时间要相隔8-10小时,尽量早吃,不要拖到很晚,晚上九点以后就不要再进食了。
昨天在推特上看到一位减肥者的做法,就是不吃淀粉和糖,蔬菜和肉类放开吃,一样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
以上的种种例子都指向了一个要素:少吃。实事和实验研究结果都放在那儿,我们却很难做到少吃,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基因问题。从整个动物世界的演化过程来看,饥饿都是常态,没有哪一种动物可以饱食终日,一切的行为方式都是围绕着食物和生存进行的。人类也不例外,吃饱吃好只不过最近几十年的事。所以吃是与生存同样的大事。基因就是让我们吃,多吃,不停地吃,因而如何能少吃呢?
我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的记忆里都存有五、六、七十年代粮食匮乏的痕迹,吃是那个时代最奢华的享受,但是饿的记忆或者是基因却留下来了,人们本能地要多吃,要吃好,可是饥饿基因让身体承受不了大量食物的摄入,随之而来的就是普遍的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慢性病,以糖尿病为首。
第二,饿是最难受的感觉,这是人类演化过程中一直保留下来的。生存的本能让饥饿这种感觉,与其他感觉相比显得格外不同,是最难受的一种,可以想象饿死人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第三,吃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中国人吃的,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而且几乎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吃,各种聚会都是在饭桌上进行的,无论是公开组织还是私人家庭,无一例外,不管你是组局还是被邀,都要参与其中。
世界所有动物的食物都是短缺的,所有动物都是饥饿的。食物很容易的满足物种,演化就会慢慢停止,也就会被淘汰出局。
这么说来就很尴尬了,人类要不就不是动物了,要不就会被淘汰,这两种会是哪一种呢?还是只存留了动物的身体,但已不在动物的行列了呢?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吧!少吃,是一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