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本年度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
说起来冬至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是,作为一个节日追溯起来,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在中国,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最早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流传至今。民间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在我们北方,人们对冬至尤其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一样重要。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所赐的福气。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来过,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好友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我国的历代帝王为祈福消灾,求国泰民安,每年冬至,都要举行祭天仪式。北宋时期,冬至日祭天多在京城南郊举行,明清时在北京天坛,谓之“冬至郊天”。
据资料记载,历史上的周代,冬至就是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北方人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人冬至吃米线,吃冬至面,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冬至这个节气,还是不同于其他普通节气,相对来说,属比较隆重的节日,在我们北方,冬至必须吃饺子,不然的话,会冻掉耳朵。
北方有一句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还有一种说法,吃饺子这种风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那天舍药救人而流传下来的。
传说东汉时期,张仲景准备回家乡为人治病。此时正值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老百姓们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见此情景,张仲景搭建起医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包成像耳朵形状的一种面食,煮熟后分给穷人们。
人们吃了这种面食,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冻伤的耳朵也被治好了。后人学张仲景把肉包在面粉里,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沿袭至今。
从气象方面来说,冬至日一阳生,是我们都熟知的一句话了。冬至这天,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上升,北方俗称“数九”,即从冬至这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我国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编排出了很多数九的谚语。我从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念叨,所以也会背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时候我只是会背,不明白歌诀的意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年冬至,吃饺子的时候,也会念给孩子们听,非常敬佩老祖宗的聪明才智,把大自然的节令规律完全摸透了,总结得如此生动到位,可以想像,上古农耕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农事经验,和一颗热爱生活的虔诚之心。
几年前我去苏州旅游,得知在南方,流行一种游戏,冬至日填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是一幅书法:"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这天开始,按照笔划顺序,每天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在我听来真是非常新奇,也长了不少知识。
此外,在古代宫廷里,流行着一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根据每天的天气,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听来倒颇有几分雅趣。
我们伟大的祖国真是地大物博,仅一个冬至节气,全国各地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所食所用,所流传下来的故事,都有着不同版本。通过一个节气,学习到不少历史及气象知识,也只有中国可以做到了。能够看出,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把感情融入到日常食物之中,再以节日的形式代代延续流传,从而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今年气候干燥,还没有下过雪,生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借着冬至,这个吉祥的节气,我也祝愿能早日普降瑞雪,给庄稼带去个好收成,给孩子们带去份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心情。如此,也不辜负这美味的饺子呀。
365写作训练营日更第四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