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却迎来了孩子的叛逆,亲子关系岌岌可危。孩子的所有性格密码和人格转变,早就藏在了父母的教育当中。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父母的这些习惯,会把孩子越“逼”越叛逆。桔博士整理亲子关系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父母过分的唠叨,让孩子想要逃离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最受不了父母什么?
在众多回答里,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唠叨”:
长篇大论的教训,能从6点钟说到凌晨2点,比起唠叨,我更希望他揍我一顿;
最受不了父母的指责、抱怨、挖苦、冷嘲热讽和各种大道理,让我想要逃离;
强制的“不允许这,不允许那”,从来没有尊重过我…
很多亲子关系的“通病”都在于“父母说的太多,孩子听的太少”。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过久,就会引起不耐烦和逆反的心理。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母亲,一定要谨记两个字“闭嘴”。
妈妈一旦停止了对孩子的反复“唠叨”,孩子的问题就少了50%。
一句话说的越多,它所传达的价值感就越低,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多。
让孩子把父母的话听进耳朵的秘诀不是唠叨。
“少说多听,双向沟通”,才能拉进亲子关系,达到心灵上的高度契合。高层次的父母,从不唠叨孩子。
二、被否定的孩子,内心藏着深深的叛逆
《人物》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不好好说话”的征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式是:
“正话反说”式的教导,常常带着讽刺和挖苦;
习惯性的打击和否定,不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一位读者回忆了与母亲的对话场景,至今都像钉子一样顽固地留存在记忆中。
她说:“我的母亲喜欢用否定设问句提问。”
“你考了双百分了吗?没考到是吧。”
“你做的到吗?做不到吧。”
“这题你会吗?我看你不会。”
这样的否定式提问,毁掉了她的自信,让她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也对自己丧失了期待。
频繁否定一个孩子,是最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会委屈甚至愤怒。
它带给孩子的可能是“自我否定,自卑、敏感、情绪暴躁、叛逆”。
三、比较式教育,是激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索”
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显示: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被选入“未成年人最不喜欢父母的五句话”的榜首。
很多父母错把这句话当激励。
殊不知,它不仅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在摧残孩子的心灵。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多,或不满足感太重”,它会让孩子因为长时间累积的坏情绪而形成“恶性反弹”。
可能会带给孩子两种结果:
一种是:“我再努力也不如别人”,因此对父母的话产生反感和排斥;
另一种是:与父母对着干,“你说我不行,那我就证明给你看”,孩子通常会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
印度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父母爱他们的孩子时,他们不会拿其他的孩子作比较。
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的性格和魅力也不尽相同。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重要。
被鼓励的孩子,才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每一个人的需要都会被重视被关照,是一个没有恐惧的地方。而你可能不曾想,你不经意或是在情绪中讲出的一些言语,也恰是恐惧的来源:
这些题都不会,你上课都在干什么?
你除了会玩游戏,还会什么?
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你现在不学习,将来只能去工地搬砖!
我这都是为你好!
……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听你说话?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场景,但大多数家长并没有专业的教育知识,他们需要更合理、更有效的助手、产品、工具,来帮助他们去有效的辅导孩子。
聚焦家庭教育,桔博士《智慧少年》、《智慧父母》课程,通过系统课程和实战演练增强孩子的学能和自信;提升孩子演说力、学习力和领导力;提升亲子关系的融洽度。桔博士专注青少年素质教育,为中国万千青少年打造一片学习的沃土。
父母的言行就是“亲子关系的镜像”,它会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成长中不断复刻和模仿。孩子最后所呈现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都有父母的影子。要让孩子未来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