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形容成年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这一词的字义已经清楚表明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成年人指的是照顾孩子的那些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老师。这种“成年人对儿童的的压抑”并不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错误,而是一种无意识下犯的错误。
我在《和“正面管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举了我表姐家女儿的例子。孩子不想吃羊肉串,表姐劝着她把羊肉串吃完。“你是妈妈的好孩子,你要听话,你不能浪费”。听起来是完全没有问题,“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作为成年人你有没有想过:再好吃的东西,你吃饱了,你不想吃了,你是不是就可以做主不吃了?但孩子却不能做自己主,只能去取悦成年人。如果养成取悦别人的习惯,是不是很悲哀?
还有一次表姐买了个手镯挺好看的,我也买了一个一样的。后来表姐问她女儿“谁的手镯好看?”,她女儿想了好久说“妈妈的好看”,然后表姐说“没白养你”。手镯是一样的,没有哪个更好看的区别。要说有区别可能每个人戴着的感觉不一样。但是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就要说违心的话来讨好妈妈?不这样做,妈妈就会说她“白眼狼”。
现在好多人在说“太懂事的孩子其实很可怜”。好多懂事的孩子其实都是很压抑的。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上小学或者没上小学那会,爸妈下地干活,五点多就出去了,每天早上出去的时候,都会叫我“铃子,我们下地干活了,你别忘了做饭”。
然后我每次都好紧张,睡着睡着就急醒了:啊,几点了,该做饭了吧,爸爸妈妈是不是要回来了。我是不是要挨骂了?
多想睡到自然醒。那种紧张和焦虑至今我都无法忘怀。
但是,我却从来没给我爸妈说过,即便给他们说,他们也不会答应让我睡到自然醒,还是要起来干活。要不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呢”。
成年人无法理解儿童和青少年,原因是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是冲突越来越多,越来越无法沟通。
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来判断儿童的行为正确与否。儿童的任何举动一旦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不对的,必须马上予以纠正。
有一次,我和儿子、还有几个家长也带着孩子在小区广场玩。儿子爬到花坛上,沿着那个花坛走起来,花坛的一边距离地面越有一米多高。一起玩的一个小女孩的姥爷就说“孩子在那上面走太危险了,看着点”。
我也意识到确实那一边距离地面很高,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如果我着急大声呵斥孩子,他必然会很害怕,有可能会跌落下来。
我没有说话,轻轻走到危险的一边站着,守护我的孩子。
那个小女孩的姥爷就说“还是男孩子胆子大”。
事实上,不是男孩子胆子大,往往是大人觉得不安全,不让做,导致孩子胆子小。
日本的竹内绘里香曾说过:淘气是男孩子纵横社会的基础。
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无意识地对孩子说“不行”说的太多了?
尤其对于男孩子来说,这样做是不是压抑了他的冒险精神,他的创造力?
和我儿子一起玩的一个小男孩特别谨慎小心。有一次和他一起去游乐园玩。他是第一次去那个游乐园。他就只是看,什么也不敢玩。他妈妈说他就这样,特别胆小。但据我观察,他妈妈对他照顾的无微不至,小心呵护,就怕他磕着碰着,总说“这不行,那不行”。所以孩子才会谨小慎微。
成年人打着对儿童无比热爱的旗号,照料和教育孩子殚精竭虑,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就是在无意识地压抑儿童的个性成长。
成年人把自己的烦恼无意识地灌输给孩子,向孩子倾诉自己对家人的不满,这将会如何影响一个儿童,恐怕这是好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的。
我小时候,我母亲经常向我哭诉她对我父亲、对我奶奶的不满和怨恨。
我生长在农村,家里做饭是烧柴火、拉风箱。我在锅台下面坐着添柴火、拉风箱,母亲在锅台上面一边忙活着,一边唠叨着父亲如何如何不好,她说着说着就掉起眼泪,看她流泪难过,我也难过流泪,我就恨起父亲来。所以,从小,我就不喜欢我父亲,不喜欢我奶奶,我恨他们。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情人”,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不能说我把我父亲当作敌人吧,但是我真的很讨厌他。
尤其是当他喝醉了,他就是一个话痨,吹嘘自己如何如何,贬低别人怎样怎样。那时候我看着他,我真是十分厌恶。
随着我一点点长大,我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要尊重他,但是我心里仍然不喜欢他,对父亲的感情是很纠结的。
有时候我就想:我还没学会爱,就先学会了恨!
不能说母亲的那些埋怨和牢骚决定了我的个性,但是真的是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想不能重蹈我母亲的覆辙,我几乎从来不在我儿子面前我他爸爸的坏话。虽然有时候,我对我老公真是有一大堆怨言想说。
不要把儿童看成心灵空无一物的东西,想填塞什么就填塞什么;不要把儿童看成脆弱的没有自理能力的某种东西,什么都替他做好。成人不要那么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话,也许会少好多“压抑”的大人。
参考: 玛丽亚·蒙台梭利 《童年的秘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