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脱离分类和贴标签,因为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如果要看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已经存在多年的思维定式,因为那样会桎梏我们提升认知水平的脚步。
想象一个场景:半夜两点钟,门外一个陌生男子按响了你家的门铃。这位不速之客手上戴着闪闪发光的钻戒,身披皮草大衣,身后还停着一辆打着双闪的劳斯菜斯。他对你说道:很抱歉,这么晚打扰您。不过我正在玩一个寻宝游戏,对手是我的前妻,而为了争取家产,我必须要赢。那么,请问您这里有没有一块木板,大概需要三英尺宽七英尺长,我愿意支付你一万美金。
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并打算怎么做?
很多人下意识会觉得这是个骗子,但也有人会因为他的穿着而选择信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相信他,你又如何找到他想要的木板呢?三更半夜,何以弄来这样一块木板?所以,你只好与一万美金说再见咯。然而第二天,当你经过朋友家正在装修的房子前,你无意间发现一块废弃的木板,而这块木板就刚好是你昨夜无法寻得的那一块,再仔细一看,原来它是一扇门。而如果昨夜你若是把门卸下来,一万美金也就到手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在当时就想不到这三英尺宽七英尺长的木板其实就是门呢?
因为从我们有记忆开始,门就是门,不属于其他类别。而我们因为这样的思维定式而陷入了分类圈 套,造成了念力的缺失。
人如果一旦念力缺失是很可怕的。比如,一款刚上市不久的名为”优弹素“的产品,当消费者第一次遇见它时,看到是中国货,于是就说:这种产品中国根本造不了,因为中国制造的东西就是差,怎么能跟国外的比。再比如,他是老板而我是员工,那么我这一辈子也就只能是他的员工了,他的能力就是比我强。
分类,贴标签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因为没有这些标签的存在,感觉自己都没有办法hold住这个世界。这和《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的概念隐喻是一个道理,人类长期习惯于用一类事物去认知另一类事物,用一种思维定式和经验去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从此,我们看这个世界,就会自动归档到我们已知的类别里。然后被脑中的概念所奴役,每贴一次标签,就会被这些分类强化一次,思维更加定式,看世界的眼光就会更加固化。
可是,大家请注意,这些曾经被我们贴上的标签和做出的分类,只是我们建立起来的概念而已,而非全部的真实世界,因为变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比如,总有人说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以后的人生也就这样了吧,但是,就是总有那么一些女性朋友不愿意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努力提升自己,比原来更会充分利用好时间,时间管理的能力比年轻时要强好几倍,她们不仅是宝妈,好妻子,还在职场中充当着女强人的角色,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想要的姿态,跳出了传统的分类圈。
所以,我们一定要不停地创造新的分类,来主动关注和接纳新的存在和新的可能性。有人说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30岁的打开方式;也有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这些说法在如今这样的一个时代都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