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李笑来《人人都会用英语》里,他说,我们总说自己不会说英语,是因为单词不够啦,语法不会啦,各种借口,而与其说我们不会说,不如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好,没什么可说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二次看到这句话实在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文章中说"写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情。"
想到自己,两种情况纷纷中招。先说平时的沟通,其实自认为是一个很喜欢讲话的人,也喜欢写东西,可是回望一直以来写的东西,发现感慨纠结的比较多,所谓干货则比较少。就像平时和别人打交道,如果一个人坐下来和我聊关于心情,吧啦吧啦吧啦吧啦,姐真的有很多感慨可以发,可以几小时几小时的讲,而如果是人多或是正式的场合,顿时变身"无音物种"(我自己给自己想出来的词,就是没有声音,或是试图发出声音却完全木有人理会。)一直还觉得为什么说话没人听没人应和呢?原来问题出在这儿了。英语也是一样,天天嚷嚷着要学英语,好长一段时间给自己下了百词斩在背,背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勤奋哦,好有上进心哦,然而,几个月下来却完全没看到所谓进步,更多的是"感动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听TED,才发现自己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之前文章中也有说到,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前者我单纯在记词,加上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今天背了明天忘而已。而后者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但每一段都是有主题有内容的,在学的过程中才更有意义,只是需要更多的深究和专研,譬如看到生词要去查字典,或者是李笑来老师推荐的朗读和背诵,不然听了也是白听吧,嘿嘿。然后是准备自己经常会用到的"台词",其实生活中会用到会说到的话题真的不算太多,所以,勤奋和懒惰有时候真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譬如说我每天很勤奋的听英语,却懒得去弄懂哪怕一篇文章,试想一下,如果我选择一个礼拜彻底弄懂一篇文章,一年我能了解52个专题,而每天泛泛听,好吧,一年以后估计还是这个水平。李笑来在《人人都能用英语》中强调了精读的意义:
每一本去看的书都值得仔细读,每一件去做的事都值得认真对待。
想想也是,作者往往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写好一本书,我们如果只花一个小时读完就算数的话,似乎是有那么一点说不过去呢,对吧?
这么说来,与其花大把的时间纠结怎么做个高情商的人,怎么把话说的一个不得罪,去赢得别人的喜欢,去获取所谓尊重,还不如好好静下心来学点东西,让自己"有话题可说",其实我们内心都知道,只要我们努力获得了成功,无论我们说什么都会有人信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本能的觉得成功太难了,于是更加愿意去尝试那些声称"不用努力也可以达到"的途径,殊不知将这些精力加起来,也许我们早就在某个方面崭露头角了。
只求一寸宽,但要一公里深。嗯,这是现在社会商业模式得以生存的法则,也是我们每个人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法则。找到自己立足的那一寸,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