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是什么?
游戏是生命的本质。
——罗杰斯与萨依尔(Cosby Rogers and Janet Sawyer)
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随游戏者意愿而不断变化。
游戏是发生在对事物熟悉的情况下,有助于引起一种特殊的兴奋作用。
游戏是一种没有外在约束的意愿活动。
游戏是有益的、有正向情绪体验的活动,而不是闲散和无目的的闲荡。
游戏根本上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体现为游戏是儿童自主的活动,包括自觉自愿地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
游戏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假想活动,但这种假想却来源于现实。
游戏是积极参与的活动,无所事事和到处游荡不算游戏。
游戏既有外显行为,又逐步内化为幻想和假想。
(——《幼儿游戏与指导》)
二、游戏与学习
游戏与学习的界限
有时我们认为学习就是“正儿八经”地学习,游戏只是一种玩乐而已。所以把游戏与学习分得很开,我自己经常会告诉孩子,现在你在学习,不要三心二意,一会再玩儿。“,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会明白这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也许会照做,但并不总是有效,因为他总觉得学习枯燥,玩游戏比学习好玩一万倍。
《游戏力》一书告诉我们,游戏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游戏还是一种深度学习。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道理,或者让孩子听话,最好的方式是“和他玩”,而不是“我说你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构建情感联结”、“在玩中理解情绪、建立自信”也同样有效。所以为了与孩子有效沟通,并传递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就要让”游戏“成为主导语言。
三、反思
成人为什么缺乏游戏感?
我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时常感到身体的僵硬和紧绷。没办法参与孩子的游戏当中,也缺乏幽默感和参与感。成人做事有严格的目标性,总是一板一眼,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我曾经在与孩子玩羽毛球的过程中生气发火,原因是他没有按照教练的方式打,一会嫌他不会发球,一会嫌他只会扣高球,不会变换方式。总之孩子打球很多毛病,就是不合我的意。一场本来应该皆大欢喜的游戏,因为我的刻板和刻意弄得两不欢喜。看着他气嘟嘟的脸,我发现自己没有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正因为从小父母的严要求和管束,让我总是没法以孩子的心态进入到游戏当中。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做事注意力不够集中,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又能坐下来花多长时间和孩子玩玩他喜欢的游戏,而不会轻易发火呢?我们还不是认为手头的工作更重要,于是玩不了一会儿就不耐烦而走开不管孩子。
《游戏力》一书中告诉我们,受到过严重虐待、或不被尊重的孩子,需要首先学会游戏,才能从游戏治疗中获益。同样通过亲子游戏,也能让成人在游戏中治愈,让我们重新获得自由与释放。
父母所缺乏的就是放下手机,进入孩子们的世界中,陪孩子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用他们的方式与他互动,让孩子去主导,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游戏里,孩子获得的乐趣多了,我们照着模仿,才能发展出自己可以随时开始的游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