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作者:王悦(传媒博士,前新华社记者)
阅读实用型的书
任何实用型的书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么说是因为,书籍只是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行动,正如王守仁的心学所倡导的“知行合一”。
比如我们在读一本烹饪书,我们是怀着对烹饪的兴趣选择这本书,我们想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来学习如何烹饪。如果我们阅读后,没有实际动手去练习做菜,那么本来存在的那些疑问我们依然没有解决,我们的烹饪技巧也不会得到任何提高。
此外实用性的书会提出一些普适度较高的规则,能解决特殊情况中的问题。我们掌握这些规则后,要加以思考理解,科学地为自己所用。戚继光就是很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当他抗倭失利之时,唐顺之给他了《武》这本书,在仔细攻读顿悟兵法后,戚继光在之后的抗倭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三阵法”等大败倭寇的阵法——对实际情况更加了解的戚继光,知道如何将规则应用在抗倭的特殊状况中,做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
实用型的书分类两类,一种是说明规则,另一种是在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说明规则的书,比如烹饪书、驾驶指南——这些书有条理地介绍一些方法论。而阐述原理的书籍,比如教科书,或者经济、政治、道德巨著,这些书是帮助理解概念的实用书。如果阅读完实用书后,你真的同意作者的结论和他提出的方法,那么你会采取行动,反之则是你并不真的同意作者——我们可以这个方法来测试对实用书的认可程度。
阅读想象文学
想象文学,又可以称作虚构类文学,典型代表是小说,诗词,散文等。在阅读这类型的书籍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论述性作品的那种逻辑清晰,有条有理,我们需要去揣摩词句的言外之意,体味作者的感情,或者让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他为我们创造的世界。
例如当我们在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时,我们能借助季老的描述想象出在北欧柔蓝的海峡上,迟暮的天色久久不肯落幕的景色——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一片美丽的土地。
不同于阅读科学、哲学、政治、经济与历史,一般人似乎对阅读想象类文学更在行。这与我们小学的语文课有关,编辑在选编语文课本时,挑选的更多的是文学类作品——那时的我们还没有能力去阅读经济政治类的文章。发展到后来,我们中的有些人没有再进行阅读活动,或者那些继续阅读的人没有去扩展他的阅读范围,依然停留在文学领域,因而阅读文学的技巧被人们掌握得更多。
但更多时候,人们阅读文学(比如小说)只是乐在其中,但说不出乐在哪里。我们有时只是单纯被那些环环相扣,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吸引,除此之外,我们无法回答出更多的问题。这里有三个阅读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
(1)将想象文学作品分类
(2)抓住整本书的大意
(3)发现整本书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这三个规则是我们比较好理解的,可以轻易做到的。掌握后,对我们所读的书,我们可以说得更多。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
阅读想象文学的规则,同样适用于阅读更广义的各种想象文学:小说、故事,戏剧,抒情诗。
在这里我们详细介绍下阅读小说、故事以及相关的一些建议。一个读者,读小说类的文学作品不一定会增长知识,但可以帮助他增长智慧、提高审美,甚至提高情商。
你会发现,许多流传千百年的经典作品都是小说。如《双城记》、《基督山伯爵》、《傲慢与偏见》,还有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简爱》、《悲惨世界》等。阅读故事书,要快读,要全心全意地读。最好能一个故事一口气读完,否则我们可能会对书本的故事情节丢三落四,甚至不能明确它在讲些什么了。所以对这些大部头经典我们是又爱又恨,因为我们不能一口气读完,但它们是那么好,我们又希望它们更厚点。
此外我们不要被小说一开始的复杂人物关系吓到,读完后我们自然而然会记住主要人物,如果记不住,说明这些角色对你不那么有吸引力,不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碰上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人物关系,我们最好画画思维导图。
虚构类文学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那些经典名著的作者,能启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读懂战争的隐晦意义,让他们领略70年代的法国风光……
斯宾格勒说“通过文字,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于还没有出生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个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千百年前的人们将智慧写成文字,在时间沉浮中依然能留下,单就这点经典就值得去读。
阅读历史与哲学
读史使人明智。
首先历史是难以捉摸的。正如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了一段很妙的话,但是写下来的时候经常差之千里。同样的,作为历史事件的目击者,要他们把一段事实整理出来,没有损耗地还原,也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姑且也认为,史官和历史学家这些研究历史的相关人物,他们都带有自身的主观性——因而让历史的周围弥漫着或多或少的尘雾。
此外历史具有普遍性。一场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争,对我们今天似乎起不了什么作用。战争的起因和参与者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欢庆的胜利者不见,悲痛的失败者也不见。但是今天的领导者在阅读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书时,却可以从那些或真实或经润饰的话语中发现些什么,体味到些什么,然后或多或少运用到他今后的政治生活中。
而阅读哲学作品时,首先要了解,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哲学家们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和原则,这个中心思想和原则可能在一本书中直接体现,也可能是在他的多本著作里分散体现。读者要做的是就是在阅读时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把握作者一直以来的立场,以此解答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疑问。
哲学结论是纯逻辑的,抽象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频次依然很高。哲学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真实性的彻底怀疑,是一种对存在和虚无的精妙论述。但普通读者要清楚,哲学并不是研究所谓的宇宙真理,哲学系的人并非精神不正常容易自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没有绝对的此对彼错。
同样有趣的是,在哲学这个宏大的议题上,孩子被认为比成人更接近哲学:孩子会追问事情的原因而不是事情是否如此。我们要记得,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不仅是成熟而睿智的,他同时也具有孩子气的单纯。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熊猫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