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部分
这并不是针对刻意练习而写的总结,更准确地来说,这是我个人的学习方法总结。从接触刻意练习开始,我就一直在观察它对于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为了完成群里的写作任务,还没看完书的我还是硬着头皮将自己的那一套搬出来。如有不准确地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前辈的指正。(本文仅供参考)
文章结构
- 首先我们要消除对于天才训练的谣言(1.打破谣言)
- 接着开始选择刻意练习的对象(2.刻意练习对象的选择)
- 选择好对象之后,要选择刻意练习的环境(3.情景理性)
- 有了环境之后就要开始练习了(4.有目的地练习)
- 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正确的即时反馈(5.即时反馈)
- 练习的次数要足够多,时间要合理(6.重复练习)
- 在重复练习中,记得跳出自己的舒适区(7.跳出舒适区)
正文
1.打破谣言:遗传的天才与1万小时天才定律
对于天生就擅长数学,音乐之类的说法。书中一开始就给予了否认,并非莫扎克天生就具有“完美音高”(可以分辨任何像音乐的调子)能力,在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的一次实验中,24个孩子全部拥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使用的正是刻意练习这个方法。
大脑(甚至成年人的大脑)具有比我们想象更强的适应能力,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利用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来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
2.刻意练习对象的选择:跳一跳,够得着
设立练习对象的标准就是:跳一跳,够得着。
回想我们打篮球的时候,多少人尝试着跳上去碰球框,因为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不是高得无法够着,又不会太低而缺少挑战性。
因为这个目标是你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一旦实现了就会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学习就会有极大的效率。
3.情景理性:哪里用,哪里学
我们所学习的东西 实际应用在上面情况中,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上面情境中进行学习。
像学习英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我们只要多刷题,重复理解卷面上的意思就可以了。相反,专门去背词汇,看英文电影等之类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对于应试来说,它并非什么高效的方法。如果只是应试,简单粗暴即可。
如果是为了和外国人交流,那么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最终很容易沦为“哑巴英语”,这个时候就要尽可能地去和其他人用英文交流,把注意力放在英文电影的语言对话上。
学习学科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立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
4.有目的地练习:设立游戏规则
什么是有目的地练习呢?简单地来说就是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以下是文中作者训练史蒂夫快速记忆数字的练习方式:
我首先从一个随机的、有5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如果史蒂夫记住了(他做到了这点),我会读6个数字。如果他又记住了,我再增加到7个数字。依此类推。每次给数字串上增加1个数字,他都可以记住。如果他记错了,我会将数字串的长度缩短2个数字,然后再继续。史蒂夫时刻都在以这种方法接受挑战,但挑战难度并不是太大。我给他念的数字串,恰好处于他能记住与不能记住的界限。
相类似的,当我们给自己设立一个类似于游戏的规则,遵循这套规律,我们就能一步步地去提升自己的水平。
5.即时反馈:让自己少走弯路
当我们尝试做一些事情,做完之后就没有什么反应,这样子我们很难观察自己的水平。甚至会在误区中越陷越深,这个时候专家和教练的作用就出来了,他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像我学算法的时候,一个评测系统可以即时告诉我是答案错了呢?还是时间超出了等等。(所以在做算法的程序员,经常会因为解不出题而忘了时间)但是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没有一个类似的评测系统,甚至连专业的教练都不好找,像面试,与人交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利用手头的设备:像手机录像,手机录音。把自己的行为录下来,然后一次次进行研究,比对。寻找之中的缺陷,以自己制造一些反馈。
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6.重复练习:加大知识的深度
说重复练习之前,首先我们要确定练习对象的长度(多少)。在《学习之道》中有“画小圈”的思想:
学习象棋不是一下子就学习整体技巧之类的。从每个棋子的特点出发,然后当你对这个棋子的走法摸透之后,再从两个棋子学,以此类推,慢慢地熟悉所有棋子之间的关系。这样虽然开头是很辛苦的,进步非常慢。但是慢慢地,你就会懂的比别人透彻,学到的就是扎扎实实的知识,而不是一些套路技巧。
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
把任务分解成小块,重复地去练习它。练习的次数应该分多个时间段进行,复习周期我们可以参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把时间安排紧凑一点,后面只需要少量的复习即可。
7.跳出舒适区:
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弹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这跟上面一样,也需要一个好的老师,和专家,提供即时的反馈。
总结一下文字的内容:要达到刻意练习的效果,首先要心理认同一个观点:天才并非与生具有。然后你需要选择适当难度的学习目标,重复地在尽量真实的情景中去重复练习它。练习的过程还需要专家来对你的结果进行反馈:你做得对不对,是进行下一步了呢,还是继续练习。
_ (笔下生疏,所述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好友提出指正,谢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