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是我随手翻起来的书,不在阅读计划之内,但是就这样的一次随手翻阅就再也没有放下,就像主人公哈罗德出去寄封普通的信结果就越走越远一样。所不同的是哈罗德已经抵达心中的远方,而我的阅读之旅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却急于分析一下“迷路”的哈罗德。
已经退休的哈罗德收到了一封来自于同事奎妮的信,罹患癌症的她在一家疗养院等待最后的日子,她写信告别。
哈罗德回了一封不咸不淡的信,但是这份信怎样都不能弥补二十年未见的时光。寄信的路上,他路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却没有投信进去,就这样他揣着那封信突然临时起意踏上了看望奎妮的路,要知道从他处于英国最西南而奎妮在英国的最东北,他需要横跨整个英格兰。他的执念是奎妮不会死,如果他能去亲自看望她的话,而哈罗德脚上仅仅穿了一双帆船鞋。
哈罗德出去寄信就一直没有回家,不知道会以为他迷路了一样,然而这路是他主动的选择,是他来自于内心的指引。
收到信的哈罗德非常震惊悲痛,老朋友患病而他一无所知,他们之间的鸿沟是时间挖开的。哈罗德心怀歉疚、自责,他没有真正用心去经营维护这份情谊,以至于想要重视的时候,发现错过了太多太多。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们把得到的习以为常,只顾向前走,结果偶然回头发现与朋友亲人之间早已越来越远,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疏远何时开始的。产生的鸿沟,也许可以补救也许根本不可能。
哈罗德就是这样,当他收到奎妮的告别信,他自己突然觉醒了。他一直像鸵鸟一样的生活着,家庭环境让哈罗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如何生存,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更好。他从来不主动去做什么,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候为了不吸引人注意他甚至于要揣摩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恰当。
长此以往哈罗德形成了一种讨好型的人格,无论是对同事对家人,他都不能主动表现自己的诉求,只是尽可能迎合别人。不敢争取,不敢表达,生怕自己不够好,日子一蹉跎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
日积月累的习惯让高大的哈罗德一辈子弯着腰,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别人投偏了的纸飞机似的,而一个人的外在恰恰是内心的折射。
哈罗德毫无存在感,一辈子籍籍无名,无朋友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与妻子住在乡间,生活看似平静,但是夫妻疏离隔阂很深,日复一日,没有沟通的勇气,因为他害怕失败。
这样的哈罗德竟然要步行去看老朋友,妻子不相信他会坚持下去,以为哈罗德只不过是一时兴起而已,他一定会打求救电话回来,但是,这次他没有。哈罗德决定向前走的那一刻起,改变已经发生了。
奎妮的信如一剂催化剂一样,瞬间激活哈罗德沉睡的麻木的神经,让哈罗德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有光照进封闭的内心,引领他走上了一个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