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关键时刻身边能有个可以搭个手的人的重要。
小时候我们的邻居可以说是特别的存在着的。尤其是离我们最近的那两家人,我们与其说是邻居,形式上倒更像是生活在一起的三个家庭。三个家庭分别被安置在了一个三室无厅套间的一间房,共享着一个厨房,一个厕所。
我们住的这个一楼套间,是这栋红色砖混结构,有三个单元的两层宿舍中间单元六个套间里最大的两个套间之一(另一个是垂直对应的二楼套间)。在我记事之前,为了减少需要倒班母亲的奔波,我们家就从一公里外父亲单位稍微宽敞,且相对独立的宿舍中搬了过来。
为了在医院分配到住房,母亲可是费了老鼻子劲。她从我妹妹出生开始就不停申请,最后院办工作过的经历和之前优异的工作表现帮了她的忙,在我大概三岁的时候如愿得到了这个套间里的一间最大的房间和一个没有窗户的储藏室(其实没有窗户不准确,这间一年四季都是黑暗中的小房间也有一个很高的小窗户对着不开灯就同样没有光亮的三家人共用的这个套间的进门过道。)
我记不得(应该说是根本不知道)套间里另外两家人是原来就住在里面,还是一起搬进去,亦或是后面搬来的了。总之,我记得事情的时候就已经是三家人共处的现实了。
相对于大多数邻里关系,我们这三个如此贴近家庭相处得算是十分融洽了。至少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过直接冲突。
尽管没有公开争吵,三家共十个人生活在一个套间,如果说一点磕磕碰碰都没有也是不现实的。好在大家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和克制,几乎所有的不和谐都在自己的家庭消化了。
我们进驻一年多后,其中一家就搬走了。因此提前搬走的那家人在我大脑里几乎是空白的,唯一记得的是厨房里有一个属于他们家的灶头。印象深刻的还是两家人在一个套间的那些日子。
一个套间里的邻居是一个三口之家,两个家长和一个与我年龄接近的儿子。来自上海的这家人,生活方式和我们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简单,无论是吃饭还是生活起居比已经十分简单的我们都还简单许多。因为大家都比较简单,占用公共设施的时间并不多,加上厨房相对也较大,所以在最容易引起磕碰的厨房地带并没发生过摩擦。
邻居家女主人在医院中药房工作,男主人是一家感觉不怎么需要上班的街道汽修企业的职工。平常除了在厨房看到外,女主人大多都在他们家那间房门几乎是永远关闭着的房间里。倒是不在医院工作的男主人喜欢待在室外,在大院里有些名气。
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与年纪相同的邻居儿子没成为朋友。我们之间从没什么矛盾,没成为朋友,从侧面反映了看似相处和睦两家人背后的博弈——他们也没成为朋友。
早安,九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