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社会心理学
树欲静
——网络攻击之所以危害巨大,重要原因就是攻击者匿名隐藏在众多同伙之中,而且与受害者物理距离遥远。
背景音乐:录音
(提示:本文字数为1608字,阅读时间约为3.22分钟)
戴维·迈尔斯的这本《社会心理学》被不少高校作为心理系教材。
以下是书中探讨了的一些具体方面:
[if !supportLists]1. [endif]社会思维
[if !supportLists]1.1. [endif]社会中的自我
[if !supportLists]1.2. [endif]社会信念与判断
[if !supportLists]1.3. [endif]行为和态度
[if !supportLists]2. [endif]社会影响
[if !supportLists]2.1. [endif]基因、文化和性别
[if !supportLists]2.2. [endif]从众
[if !supportLists]2.3. [endif]说服
[if !supportLists]2.4. [endif]群体影响
[if !supportLists]3. [endif]社会关系
[if !supportLists]3.1. [endif]偏见:不喜欢他人
[if !supportLists]3.2. [endif]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if !supportLists]3.3. [endif]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if !supportLists]3.4. [endif]利他:帮助他人
[if !supportLists]3.5. [endif]冲突和和解
社会心理学,可以认为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场景下,人的心理和行为。
人类是情境中的生物。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往往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因为离不开集体,所以我们往往通过观察集体的行为来校正自己的行为,以便融入集体。但是,大多数人做的行为不等于正确行为,大多数人不做的事情也不等于错误行为。因此,如果有人再以“其他人都这么做或者其他人都不这么做”作为其行为的理由时,你应当意识到,这个论据苍白而无力。
“傲慢与偏见”几乎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性格特点,只不过程度和针对的对象不同罢了。我们常常对事情抱有盲目的乐观,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人们完成工作的时间往往比自己估计的时间要长。我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讨厌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人。
每个人潜在地都有维护自身形象前后一致的动机,这无形之中也使得人们不仅坚持自己相信的,也会慢慢相信自己坚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假话讲了一千遍就变成真话(心理上的真话)了,也有一定道理。这个规律同样可以用在积极的一面,如果你连续20年每天大喊,“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即使你心里并不相信自己做得到),也许某天你就真是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了,又或者真的成为了海贼王的男人。
从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乌合之众》这本书对它进行过比较多的探讨。这里主要谈谈集体的恶,前不久刚看过《二十二》这部纪录片,又重新想到了这个问题,在战争中,集体的恶体现得是最为明显的。当集体中的个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集体的人数越多,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距离越远,施暴者就更容易完成施暴过程。当士兵处在军队之中,即使是奸淫掳掠和种族屠杀这种行为似乎也并不那么可怕;当士兵利用子弹、炮弹甚至远距离控制无人战机这种远程杀伤武器发动攻击时,杀戮行为更容易产生(有研究表明,二战时,不少士兵在面对面战斗时往往显得犹豫与迟疑)。
有一本书叫《领导力》,其中就谈到了在说服人时存在的一个心理学现象,本书也提到了,那就是,诱导人们做出你期望的行为,并逐步诱导对方做出程度更深的行为。
如果有机会你可以试一试这种方法,比如你想请一个人帮忙时,先向对方请求帮助你一个更小的忙,获得对方的承诺,之后你再向对方提出更为艰难的请求时,这比你直接向对方提出一个艰难的请求有更大被答应的可能性。反过来,当人们试图以这种方法对你进行说服时,你可以试试对说服者多提一些反问,也可以让多个人来叙述说服者的立场和观点。
反驳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抵制说服。我在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我提出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诘问时,对方总是粗暴地打断或者不进行正面回答,而是无礼地说道,“你听我说就行了。现在你是在和我谈论问题,你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我说的观点。”遇到这种情况下,我往往无心再继续讨论下去,总是敷衍了事,将对方的说教或者忠告很快就忘却了。反过来,如果你的对对方观点的每个攻击都能得到让你满意的答复,那么你将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观点,而非被迫接受。
人们常常内化那些自动、公开和反复做出的行动。我们的情绪和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反过来,我们的行动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态度。心情不好的时候,唱歌可能就可以使我们的情绪变得积极起来。
书中还有对人类的其他社会行为的探讨,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禁止转载,禁止以任何形式转发在任何公开场合)
于上海交通大学
2017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