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受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教育,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从事语文教育,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呢?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能收获些什么?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那首先语文应该使孩子们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字、词、短语、句子等),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应该也是不同的。当然,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功能,我认为是人文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孩子愿意做一个热爱生活、乐观、真实、善良的人。一个没有很大前途,但热爱生活,品行好的人远比一个有才能无道德的人更符合一个合格的公民。再次,语文应该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阅读好书能开阔视野,读一本好书就是体验一种人生,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很有帮助。最后,语文教学应该教给孩子思辨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与实际生活脱轨。
语文学习如此重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正规的学习语文一般都是在课堂上,我有一些疑惑。
一、我们是要培养只重目的与结果的下一代吗?
小学教材中鸭子妈妈给小鸭子说你去吧,于是鸭子学会了游泳,这位绍兴青年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过程不重要,目的最重要。换句话说你怎么做的不重要,结果最重要。我在想,是不是现在中国人没有信仰,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六亲不认,是不是从小学我们就已经开始受这样教育的毒害了,如果我们的国家培养的全是目的最重要,其他都可以忽略的公民,那么这个社会还有多少温情?是都要变成只会赚钱的机器人吗?这种忽略过程的文章不能算是好的,鸭子学习游泳遇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人的帮助,怎么慢慢学会游泳的?忽视了孩子的视角。
二、作文的假大空、背素材,有多少用?
这种问题我自己有体会,我妹妹现在上高中,有一次她的作文的立意是人与自然,她背了很多名人的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跑题了,写的是名人如何努力最后成功了,自己要如何坚持努力,也会成功等等,明显与题目不符,文采是很好的,篇幅中有很多华丽的词。我有给她建议说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生搬硬套素材,让人读起来很假,作文是要写你真实的感受的,但她似乎就是不敢写自己的东西,可能觉得文采不华丽,就不会拿高分。学生在应试的压力下,不敢写真实、朴实的话,教育要培养的是作文中一套语言,实际生活中又是另一套语言的学生吗?
三、标准是谁的标准?
作家自己写的文章,都不知道有些具体的语句写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那么学生的标准答案是谁的标准?对一个文本的解读,难道只有一个感受吗?我们读名著,难道读后的体验都是千篇一律吗?我们的生活阅历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差别,理解能力有异,思维方式也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会一样吗?显然是不可能人人都有一样的答案,那我们在考卷上只能写标准答案,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呢,学生会不会有反正我写正确答案就好,思考也是浪费的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受限于统一的思想。
那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我们还依旧使用教材,学生必须参加应试的现实情况下,怎么教语文?如何教语文?要培养出具有怎样素质的学生?华德福教育给孩子们提供的那种教育环境是很有利于孩子全面、快乐成长。用轻松的、友好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比用统一思想来指导学生成长要好得多,有一个美好童年的孩子,走入社会后更有可能有好的心态去成长。我自己的想法是,对于小学生,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需要掌握外,其他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去玩耍,与同学相处,一起做游戏,如果有条件,带他们多与大自然接触,整天呆在教室里学习,对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折磨,让他们爱自然,爱小动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这些就够了。进入中学后,语文教学必须要阅读经典名著,让同学们分享讨论。中学是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然而好的文学作品是能给人心灵以震撼的,当学生爱学习了,成绩自然会很好的,语文应该要培养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好奇,而不是把学习当成负担,也不是生搬硬套,学生乐于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只会考试的机器人,也不是为了培养出没有人情味的赚钱工具,最终是要培养出爱生活、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底线、有原则的合格公民,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