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我会焦虑,我感觉无事可做。”
“没有手机感觉世界都安静了,没有人打扰。”
“不熟的朋友线上交谈更自在,我是社恐。”
“不熟的朋友线上我会害怕他不回消息。”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群体性孤独》的简介如此写道。
你是否深有同感呢?接下来我们一同研究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
科技拉近人类与机器人的距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雪莉在书中将朋友、孩子、伴侣、医生、宠物等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的传统席位都让位给了机器人,同样满足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陪伴与照顾的需求。我们更容易对机器人宣泄内心的情感。然而在对机器人愈发依赖后,真的能逃离孤独吗?雪莉将对机器人的情感定义为“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雪莉在观察一个12岁的小女孩对机器玩伴的依赖性研究中发现,当机器失灵时,小女孩就会闷闷不乐,觉得机器人不喜欢自己。当机器人与人类开始涉足到情感地带时,机器人的情况可能会将人类推入孤独的深渊。
更多时候,人类是要融于社群的,机器人属于算法始终无法拥有人类精密的大脑,人需要人际交往才能活跃大脑,维系社会网络。一旦人类对机器人产生上瘾心理,将会对正常的人际交往、群体交往产生抵触心理,逐渐与社会脱轨,从而达到原始的群体性孤独。
科技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科技发展使得更多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当人类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线上人际交往时,科技是否真的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不可否认,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社交机会,让有相同喜好,相同需求的人产生联系,产生情感。网络也给一些“社恐”群体交友更方便更自在提供了平台。然而,在泛滥的交往中你是否还有时间和耐心去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呢?朋友线下见面后还背对背在网络上相谈甚欢。
雪莉针对电子用户发起调查,发现现代人比起电话交流更喜欢使用信息或者邮件交流。信息比起电话更有可预见性和选择性,并且更加方面日程安排规划,给人们带来安全感。然而在开口说话被剥夺后,你无法分辨屏幕那头的本应该用声音表达的情感后,是否会感觉到与别人之间隔着的屏障越发厚呢?
当网络社交占据生活后,“独处”和“分开”是否还具有意义?这个问题也引人深思,适当的个人独处有利于整理思绪,充实自己,保持清醒。当群体性孤独开始剥离独处,人便会开始随波逐流漫无目的进行无效社交。从而将群体性孤独推上更严重的地步。
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它对当今社会交往发出了灵魂拷问,雪莉也用精确的数据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