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卷三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太素

卷三阴阳大论

题文诗:

天地有情,情生天地,人间真情,感天动地,

天地动静,至情为纪,生化收藏,终而复始.

阴阳和也,称为万物,阴阳离也,号为天地,

天有八风,风生万物,地有五行,情成万物,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得阳为云,得阴为雨,

清浊阴阳.有名无形,无始无终,造化无穷,

天气之精,成人耳目,地质之形,成人手足.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胜阳病,阳胜阴病.

阴病则热,阳病则寒.愚者观物,目暗耳聋,

体重力衰,老者日衰, 壮者日老.智者观道,

顺情自然,视听日胜,身强体轻,鹤发童颜.

目无所见,耳无所 闻,心无所知,一往深情,

童心永驻,真情不泯。

          阴阳大论 

平按:此篇自“伤肿”上残脱,篇目亦不可考。故自“黄帝曰”以下至“痛形”,谨 依《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补入。自“伤肿”以下至末,见《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七,惟编次小异。

编者按:此篇萧本原缺篇名及自篇首至“伤肿”一段,今自仁和寺本补齐。凡增补部 分均以今本《素问》、《甲乙经》校勘,并依萧氏体例记于“编者按”之后。


黄帝问于岐伯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道者理也,天地有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阴阳之气,天地之形,皆得其理以生万 物,故谓之道也。 编者按:“黄帝问于岐伯曰”,《素问》作“黄帝曰”;“道”后有“也” 字。


万物之纲纪也

形气之本,造化之源,由乎阴阳,故为其纲纪。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物之生成谓之造,物之变灭谓之化-尊生八鉴12)

变化之父母也,

万物之生,忽然而有,故谓之化也。化咸□已, □异百端,谓之变也,莫不皆以阴 阳雄雌合成变化,故曰□□。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注“故曰”后所缺二字,仁 和寺本只剩前一字上部,略似“父”字,据经文谨拟作“父母”二字。


生杀之本始也,

阴为杀本,阳为生始。 编者按:“也”字,《素问》无。


神明之府也。

两仪之□谓□神明。玄元皇帝曰:“天不走转,日月不能行,风不能燥,雨不能润, 谁使之尔,谓之神明。”斯则阴阳之所不测,化阴阳以为神,通窈冥以忘知,镜七曜而为测, 一也。人法天地,具有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中有鉴物之灵,为神明二也。亦以阴阳和气, 故得神而无初,故为府也。 编者按:注“曰”字,仁和寺本缺,谨据文义加。“窈冥”二 字,原本略残,细考其形,当为此二字。


治病者必求于本,

本谓阴阳。 编者按:“者”字,仁和寺本虫蚀不完,观其剩形,似“者”字,此字

《素问》无。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夫太极□生两仪,即有两,阴阳二气。二气之起,必有两仪之形,是即託形生气,积 气成形,故积清阳以为天形,积浊阴以为地形。 编者按:注“太”字残缺;“託”字,亦 缺末笔,均据文义补。


阴静阳躁

阴气至静,阳气主躁。


阳生阴长,

少阳,春也,生起万物;少阴,秋也,长熟万物。


阴杀阳藏。

五月是阳,起一阴爻,杀气者也;十一月是冬藏,起一阳爻,生气者也。有本云:阴 生阳杀也。 编者按:《素问》、《甲乙经》均作“阳杀阴藏”。注“阴生阳杀也”后,原衍 一“之”字,今删,仁和寺本衍“之”字处甚多,均径删,不再举。


阳化气,阴成形。

阴阳化起物气,以阳为父,故言阳也;阴阳共成于形,以阴为母,故言阴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物极而变,亦自然之所然耳也。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阴浊为地,寒气所以起;阳清为天,热气所以生也。 编者按:注“阴浊”二字原残, “浊”字右半部尚可辨,拟作此二字,与下句“阳清”二字互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清气□阳在上,浊气为阴在下。今浊阴脱虚,清阳下并,以其阳盛,所以飧泄也。清 阳既虚,浊阴上并,以其阴盛,所以 胀飧泄也,食不化而出也。


此阴阳反祚 也,病之逆顺也。

祚,福也。逆之则为反,顺之为福也。 编者按;“祚”字,原钞右半部残,当为此 字,《素问》、《甲乙经》均作“作”。“顺”,《素问》、《甲乙经》均作“从”。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地之浊气上升,与阳气合为云;天之清气上降,与阴气合为雨也。


雨出地,气出天,


①  “阴阳大论”,萧本原缺。今据仁和寺本补。

②  仁和寺本“祚”字旁注有“乍故反”三字。

雨是地之阴气,上升得阳为雨;气是天之阳气,下降得阴为气。气,雾。 编者按: 此二句《素问》、《甲乙经》均作“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注“雾”字后,疑脱“也”字。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也,所以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故有上 下清浊阴阳、内外表里阴阳等,变化无穷也。内外者,脉内营气称为清阴,脉外卫气名为 浊阳,是则阴清阳浊者也。言上下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是则阳清阴浊者也。彼说内 外清浊阴阳,此言上下清浊阴阳也。是以谷入于胃,分为四道,出于上焦,剽悍行于分肉 之间,日五十周□卫气也。起于中焦,并行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 精微,上注肺脉,行于经隧,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名曰营气;其卫气上行于□面,以资 七窃,故曰清阳出上窍也。若以内外阴阳,则内者为清,外者为浊;若以上下阴阳,则上 者为清,下者为浊,有此不同。浊者,别回肠下行,故曰浊阴阳出下窍也。 编者按:注 “五十周”后所缺一字,谨拟作“于”字。“起于中焦”,“起”字原残右半部,今据文义加。 “隧”字残,据文义加。“下者为浊”,“者”字残,据文义加。“浊阴阳”,“阳”字疑衍。


清阳发腠理,

此名卫气为清阳,发腠理,即浊为清也。


浊阴走五脏;

此名营气为浊阴,走于五脏,即清为浊也。

清阳实四肢,浊阴实六腑。

四肢、六腑虽□为阳,复分阴阳也。四肢在外,故清气实之;六腑在内,故浊谷实之。 编者按:后“实”字,《素问》、《甲乙经》均作“归”字。注“虽”字后残缺一字,只余右 半“刂”形,据文义似当为“同”字,待考。

水为阴,火为阳,

五谷为食中水冷,谓之阴也;食中火热,为之阳也。


阳为气,阴为味。

食中火热,发谷五气也;食中水冷,发谷五味也。

味归形,

五味各入于脏,以成一形。


形归气。

阴形阳气有也。

气归精,

气生五味精等。 编者按:“气归精”之后,《素问》、《甲乙经》均有“精归化”三字。

精食气,

五味精华,五气变为。 编者按:注“味”字,原钞残缺下半部;“精”字,右半上 部残,均据文义补。“变为”二字,疑乃“为变”之误。

形食味,

得于形者,以食为味。


味伤形,

五味各走其脏,淫则各伤其脏。 编者按:“味伤形”之前,《素问》、《甲乙经》均有 “化生精,气生形”六字。


气伤精,精化于气,

精本从气化,有气淫还,各伤其精也。 编者按:“于气”,《素问》、《甲乙经》均作 “为气”。

气伤于味。

食中气盛,定伤五味。

味出下窍,气出上窍。

五味糟粕为大小便也,谷气不行经隧者,积于胸中,成于□□也。 编者按:“味” 字之前,《素问》、《甲乙经》均有“阴”字;“气”字之前,均有“阳”字。注“于”字后 所缺二字,原钞残,似“吐利”二字。

味厚为阴,薄为阴之阳;

夫阴阳之道,推之可万也。如五味是阴,味之厚薄亦是阴阳,故味之厚者,阴中之阴, 味薄者,阴中之阳也。 编者按:“厚”字之后,《素问》、《甲乙经》均有“者”字。

气厚为阳,薄为阳之阴;

五气是阳,气之厚薄又是阴阳,故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之薄者,阳中之阴也。上 下、贵贱、吉凶、福祸等,万物皆然。 编者按:“厚”字之后,《素问》、《甲乙经》均有 “者”字。“薄为阳”,“阳”字原缺,谨据《素问》、《甲乙经》补。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泄,厚则发。

味厚气薄,则上下吐泄;味薄气厚则上下通发。 编者按:“气薄则泄,厚则发”,《素 问》、《甲乙经》作“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盛火热之气,盛必衰也。少微火暖之气,必为壮盛。此阴阳之□也。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壮盛,食气必衰;气食少火,气得□壮。故得壮火之盛,必散于气,少火之微定 聚生气也。 编者按:注“衰”字,原钞残右半部,观其剩形,复考经文,当为“衰”字。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气之味□是□□甘□阴之厚者,发散薄为阳也。酸苦薄者为阳,下涌泄者为阴也。 编 者按:注“味”字,原钞残下半部,观其剩形,似“味”字。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夫阴阳和,物生者也。今阳虚者,阴必并之,阴并阳者,是则阴胜,故阳病□。阴虚 亦尔。 编者按:“阳病”,“阳”字仁和寺本误作“汤”,今据《素问》、《甲乙经》改。


阴病则热,阳病则寒。

阴病阳胜,故热;阳病阴胜,故寒也。 编者按:二“病”字,《素问》均作“胜”,

《甲乙经》同,亦作“病”。

重热则寒,重阴则热。

谓阴阳极。 编者按:此二句《素问》、《甲乙经》均作“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形者,和阴也;气者,和阳也。寒甚有伤于形,热甚伤夺其气,斯之常。

气伤痛,

卫气行于肤□之中,邪气客于肤肉,壅遏卫气,迫于分肉,故痛。 编者按:注“之 中”前所缺一字,据下文“客于肤肉”,疑当作“肉”字。

形伤肿。

既迫痛伤形,即便为肿也。 编者按:自篇首至“伤肿”二字,萧本原缺,今据仁和 寺本补入。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邪伤卫气致痛,后形肿者,谓卫气伤及于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邪先客于皮肤为肿,而后壅卫气为痛者,谓形伤及于气也。

风胜则肿,燥胜则干,

邪风客于皮肤,则为 肿也;邪热燥于皮肤,则皮干无汗。 平按:《素问》、《甲乙 经》“肿”均作“动”;“肿”下均有“热胜则肿”句。

寒胜则胕,

扶付反,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  平按:“胕”《素问》、《甲乙经》均作“浮”。

湿胜则濡。

阴湿气盛,则多汗也。 平按:“濡”下,《素问》、《甲乙经》均有“泻”字。

天有四时五行,

天之用也。

以生长收藏,

四时之用。

以生寒暑燥湿。

五行所生也。有本有“风”,谓具五者也。 平按:“湿”下,《素问》、《甲乙经》 均有“风”字。


人有五脏,

人之有也。


有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气,五脏气也。喜怒等,心、肺、肝、脾、肾五志者。 平按:“有五气”《素 问》作“化五气”,《甲乙经》作“化为五气”。“喜”上,《素问》、《甲乙经》均有“生” 字。

故喜怒伤气,

内伤者也。

寒暑伤形。

外伤者也。

故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内外伤已,生得坚固不道夭者,未之有也。 平按:《素问》无“故曰”二字; 此节以上有“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十六字,《甲乙经》同。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过多也。冬寒,阴也。人于冬时,温衣热食,腠理开发,多取寒凉以快其志 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闭,内行脏腑,至春寒极,变为温病也。 平按:“病温”,顾 本《素问》作“温病”,赵府本《素问》仍作“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风,阳也。春因腠理开发,风入腠闭,内行脏腑肠胃之中,至夏飧泄也。飧, 水洗饭也,音孙,谓肠胃有风,水谷不化而出也。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夏因汗出,小寒入腠,藏之于内,至□气发,腠理外闭,风气内发,以成痎疟。 痎,音皆。 平按:《素问》“秋生”作“秋必”。注“气发”上原缺一字,玩经文应 作“秋”,袁刻作“夏”。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多雨湿,人伤受湿,湿从上下,至冬寒并伤肺,故成咳嗽也。恺代反,又邱吏 反,谓逆气也。 平按:自此以下《素问》有“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至“阳在外, 阴之使也”一段,其文甚长,中间新校正所引《太素》及杨注甚多,当在今本所阙七 卷中,惜不可考矣。

黄帝问曰:法阴阳奈何?

阴阳者,天地纲纪,变化父母,养生之道,法之以成,故问之。


岐伯答曰:阳胜则身热,

阳胜八益为实,阴胜七损为虚。言八益者:身热,一益也,阴弱阳盛,故通身热

也。

腠理闭,

二益也。阳开腠理,过盛则闭。

而粗

三益也。热盛则腠理皮上粗涩也。 平按:“而粗”《素问》作“喘粗”,《甲乙经》 作“喘息粗”。


为之俛仰,

四益也。热盛上下,故身俛仰。 平按:“俛仰”《甲乙经》作“后闷”。


汗不出而热,

五益也。阴气内绝,故汗不出,身仍热。


干齿

六益也。热盛至骨,故齿干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作“齿干”。

以烦悗,

七益也。热以乱神,故烦闷也。 平按:“悗”《素问》作“冤”,《甲乙经》作“闷”。

腹满死,

八益也。热盛胃中,故腹满也。前已七益,复加腹满,故致死。 平按:“满”《甲 乙经》作“胀”。

能冬不能夏。

以其内热,故能冬之大寒,不能夏之小热。 平按:二“能”字《甲乙经》作“耐”。

阴胜则身寒,

下言七损也:身寒,一损也,身苦寒。


汗出,

二损也。无阳禁腠,故汗出。


身常凊,

三损也。凊,冷也,身皮肤常冷也。 平按:《素问》、《甲乙经》“凊”作“清”, 袁刻亦作“清”。


数栗

四损也。数数战栗也。


而寒,

五损也。战而复寒也。


寒则厥,

六损也。寒则手足逆冷也。


厥则腹满死,

七损也。前已六损,复加冷气满腹,冷气满腹故致死也。


能夏不能冬。

寒人遇热,故堪能也。 平按:两“能”字,《甲乙经》均作“耐”。


此阴阳更胜之变也,病之形能也。

此是阴阳变极之理,亦是人之病所能也。


黄帝问曰:调此二者奈何?

阴阳相胜,遂有七损八益,虚实不和,故谓调之。


岐伯答曰:能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

损者,损于身;益者,益于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损益之病,则阴阳气和,无诸衰

老,寿命无穷,与天地同极也。 平按:“去”《素问》、《甲乙经》均作“知”。


不知用此,则蚤衰。

人不修道,不去损益,则阴阳不调,是谓不道,不道早衰也。 平按:注“不道”二 字,原钞重,袁刻删去,不合,仍依原钞。


衰之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始衰时节,年四十也。六腑为阳气,五脏为阴气。人年四十,五脏阴气自半已衰,腠 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颁白,行立之起,坐卧之居,日渐已衰也。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人年五十,脾气衰,故体重。肝气衰,故目不明。肾气衰,故听不聪也。


年六十,阴痿,大气衰,九窍不利,

人年六十,肾气衰,精气减,筋弛,故宗筋痿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为大气也, 其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 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今经脉、大气皆衰,故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涕泣俱出。

腰以上为阳,以居上也;腰以下为阴,以居下也。年六十者,精减阴痿,行步无力, 即下虚上实也。神衰失守,故涕泣俱出。 平按:“出”下,《素问》有“矣”字。


故曰:知之则强,

知察于同,去七损八益,其身日强。


不知则老。

人察于异,有损有益,故身速衰也。玄元皇帝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此之谓也。


故同名异邪。

道理无物不通,故同名也。物有方殊,故异邪也。 平按:“故同名异邪”句,《素问》 作“故同出而名异耳”。注“方殊”,“方”字疑是“万”字之误。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察,观也。智者反物观道,愚者反道观物。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

愚者观物,有三不足:目暗耳聋,则视听不足也;体重力衰,则身不足也;老者日衰, 壮者日老,则寿不足也。智者观道,神清性明,故三有余也:视听日胜,则耳目有余也; 身强体轻,则身有余也;年老反同乳子之形,年壮更益气色之理,则寿有余。  平按:《素

问》“年老”作“老者”;“理”作“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

圣人,谓广成子等也。忘物丧我,任物之动,即为无为之事也。 平按:注“无为”, 袁刻作“无物”。

乐恬憺之能,

怡神适性,即乐恬淡之能也。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圣人欲无欲之欲,志无求之志,故从快于虚无。不失其道,谓之守也。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虚无守者,其神不扰,其性不秽。性不秽,故外邪不入;神不扰,故脏腑□内,与虚 无同道,与天地齐德,遂获有余无穷之寿也。故广成子语黄帝曰:“吾以目无所见,耳无所 闻,心无所知,神将自守,故人尽死,而我独存。”即其事也。斯乃圣人理身之道也。 平 按:注“脏腑”下,原钞空一格,傍注“安欣”二字。


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满东南,故东方阳也,人 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夫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大形而生万形,则大形以为父母,万 形为子也。故大形有所不足而生万物,万物不可足也。故人头法天,则右耳目聪明不 足也;手足法地,故左手足便强不足也。以其天阳不足西北,地阴不足东南故也。 平 按:《素问》“西方”作“西北方”;“东方”作“东南方”。

黄帝问曰:何以然?岐伯答曰:东方阳也,其精并上,故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 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东方是阳,阳气上升,故上实下虚,则人左箱上胜下劣也。 平按:《素问》“阳 也”下有“阳者”二字;“并上”作“并于上,并于上”六字;“故上明”作“则上明”。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西方是阴,阴气下沉,故下实上虚,则人右箱下胜上劣也。 平按:此段原钞无, 谨据《素问》补于“西方是阴”注上。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也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故邪居之。 非直左右阴阳虚处耳目手足有所不善,然左右俱感于邪,虚处独甚,今人患手足 左甚,耳目右甚,即其事也。则天地阴阳有所不全,人法天地,何取可具其全。非直人有不全,万物皆尔,不可全也。故圣人法天则地,中顺万物,居不得已,安于不足, 是谓摄生之大妙。 平按:注“已安”下,袁刻有“居也”二字,乃因原“安”字右 旁有此二字,不宜混入正文。


故天有精,地有形;

天有气之精,成人耳目;地有质之形,成人手足。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父母。

天有八风之纪,纪生万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万物。故为父母也。 平按:“理”

《素问》作“里”;“物”下,《素问》有“之”字。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故阴阳和也,称为万物;阴阳离也,号为天地也。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故能以生长化成收藏,终而复始。

是故以天之动也,以地之静也,以神明御之为纲纪也,三者备,故能为四时生长 化成收藏终始者也。 平按:“纪”上,《素问》有“纲”字;“化成”二字,《素问》 无。             (神明即至情也,无生无死无始无终)


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象人事以养五脏。

人头象天,故配天养头,使七窍俱美,同七曜之明也。足以象地,故使五 常安, 同山岳双镇也。中身象于人事,人有五脏,余禽兽等有不具者,故象人事以养五脏, 同真人。  平按:“中象”,“象”字《素问》作“傍”。注“双”字原缺,原校作“双”。


天气通于肺,

肺为四脏上盖,是人之天,故天气通肺也。


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

咽中入食,以生五脏六腑,故地气通咽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故风气通于肝。 平按:“咽”《素问》作“嗌”。

雷气通于心,

心能觉动四肢百体,故雷气通心也。

榖气通于脾,

五谷滋味入脾,故谷气通脾也。 平按:“榖”《素问》作“谷”。

雨气通于肾。

雨者水也,故雨气通肾也。

六经为川,

三阴三阳六经之脉,流诸血气以注肠胃,故为川也。 平按:“川”,袁作“水”,

肠胃为海,

夫海者,一则众川归之,二则利泽万物。肠胃为彼六经所归,又滋百节,故为海也。


九窍为水注。

声色芳味如水,从外流于上之七窍,注入经川,溲后糟粕之水,从内出下二窍也。 有本为“外注”,理亦相似。 平按:注“经川”,“川”字,袁刻作“水”。

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

声色芳味之气,从外入内有养,故以地为阴也。糟粕溲后,从内出外得通,故以 天为阳也。 平按:《素问》“水注”二字不重。

阳之汗,以天地雨 名之,

阳发腠理出汗,同天地间雨,故汗名雨也。

气以天地之风。

前明人汗,以天地之雨为名;则人之气,以天地之风为名也。 平按:《素问》“气” 上有“阳之”二字;“内”上有“疾”字;“风”下有“名之”二字。

暴气象雷,

人身中气,上下有声,故象雷也。


气逆象阳。

无阴之阳即为灾,故气逆不和者,象于阳也。 平按:“气逆”《素问》、《甲乙经》 均作“逆气”。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为家为国之道,不依天之八纲,地之五理,国有亡破之灾,身有夭丧之害也。


故风之至,傍如风雨。

风,谓天之邪气者也。邪气至,触身傍,伤人体者,如暴风雨入人腠理,渐深为 病者也。  平按:“风”上,《素问》有“邪”字。“傍”《素问》、《甲乙经》均作“疾”。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 死半生。

善者,谓上工善知声色形脉之候,妙识本标,故疗皮毛,能愈脏腑之病,亦疗脏


①  “五”,人卫本注曰:疑当作“两足”二字。

②  “雨”字之前,《素问》有“之”字。

腑,能除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疗于皮毛;病在五脏,疗于五脏。或病浅而疗浅, 或病深而疗深,或病浅而疗深,或病深而疗浅,皆愈者,斯为上智十全者也。今夫邪 气始入皮毛之浅,遂至五脏之深,上工疗之有十,五死五生者,以其阴阳两感深重故 也。  平按:“五脏”二字,袁刻不重。“五脏”下,《素问》有“治五脏者”四字。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

谓天降八正虚风,从冲上来,为损至深,故害五脏也。 平按:“害”下,《素问》 有“人”字。


水谷之寒温,感则害六腑;

天地之间资生气味,谓水谷也。六腑贮于水谷,节之失和,次害六腑也。 平按:

《素问》“温”作“热”;“害”下有“于”字。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肾为水脏,主骨又深,少湿未能即伤。余之四脏,所主皮肉筋脉在外,感即先伤, 未至六腑也。

故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肝脏足厥阴脉实,肝腑胆足少阳脉虚,须泻厥阴以补少阳,即从阴引阳也。若少 阳实,厥阴虚,须泻少阳以补厥阴,即从阳引阴也。余例准此。 平按:“故”下,《素 问》有“善”字。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谓以缪刺,刺诸络脉;谓以巨刺,刺诸经脉。

以我知彼,

谓医不病,能知病人。

以表知里,

或瞻六腑表脉,以知五脏里脉;或瞻声色之表,以知脏腑之里也。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寸口之脉,过五十动,然后一代,谓之过;不满五十,谓之不及。见关格微病, 得过失也。见微过而救人者,谓未病之病,疗十十全,故无危殆。 平按:“得”《甲 乙经》作“则”。


善诊者按脉,

善,谓上工善能诊候。诊候之要,谓按脉。 平按:《素问》“按脉”上有“察色” 二字,《甲乙经》同。

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候;

按脉之道,先须识别五脏阴脉,六腑阳脉,亦须审量营气为浊,卫气为清,和两 手各有寸、关、尺三部之别也。 平按:“部候”,《素问》、《甲乙》作“部分”,别本 亦作“部分”。注“和两手”,“和”字疑是“知”字传写之误。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须看病人喘息迟急粗细,听病人五行音声,即知五脏六腑、皮毛肤肉、筋脉骨髓 何者所苦,此谓听声而知者也。 平按:《甲乙》“音声”作“声音”;“知”下有“病” 字。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在;

面部有五脏六腑五行气色,观乎即知病在何脏腑也。 平按:“规”上,《甲乙》 有“视”字。“在”《素问》作“主”,《甲乙》作“生”。


按尺寸而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涩,所敕反,不滑也。人之两手,从关至鱼九分,为寸也;从关至尺一寸,为尺 也;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为尺寸也。凡按脉也者,按寸口得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 以知善恶;又按尺部,得知善恶。依此大经,竟无关部,关者,尺寸分处,关自无地。 依秦越人,寸口为阳,得地九分;尺部为阴,得地一寸,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亦无关 地。华佗云:“尺寸关三部各有一寸,三部之地合有三寸。”未知此言何所依据。王叔 和、皇甫谧等各说不同,并有关地,既无依据,不可行用。但关部不得言无,然是尺 寸分处,自无其地,脾脉在中,有病寄见尺寸两间,至下脉经之中,具定是非也。按 脉之道,先别阴阳清浊,知部分,以次察声色,知病所苦所在,始按尺寸,观浮沉等 四时之脉,以识病源也。 平按:“所生”下,《素问》有“以治”二字,新校正云: “按《甲乙经》作知病所在,以治则无过。下无过二字,续此为句。”与此正合。注 “尺寸分处”,袁刻作“寸尺分处”。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此以诊候知病源已,然后命诸针艾汤药等法疗诸病者,必有祛疾服灵之福,定无 夭年损伤之罪,以其善诊则无失也。 平按:《甲乙》“治”下有“则”字;“不”作 “无”。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以其善诊,病之始生,即以小针消息去之,不用毒药者,此则其微易散者也。

其盛,可待而衰也。

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者,易得去之,如疟 病等也。 平按:“而衰也”,《素问》、《甲乙》作“衰而已”。


故曰:因其轻而扬之,

谓风痹等,因其轻动,道引微针,扬而散之。

因其重而减之,

谓湿痹等,因其沉重,燔针按熨,渐减损也。 平按:注“湿痹”,袁刻误作“滋 痹”。


因其衰而彰之。

谓癫狂等,取其衰时,彰泻去之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五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风热实于头胸,因泻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寒湿实于腰足,引泻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气胀肠胃之中,可以泻之。


其有邪者,凊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凊,冷也。邪,肠胃寒热病气也。或入脏腑,或在皮毛,皆用针药以调汗而出之 也。 平按:“凊”《素问》、《甲乙》作“渍形”二字,袁刻作“清”,今依原钞作“凊”。

其慓悍者,按而投之;

慓,芳照反,急疾也。悍,胡旦反。禁其气急不散,以手按取,然后投针也。 平 按:“投”《素问》、《甲乙》作“收”。


其实者,散而泻之。

诸有实者,皆散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夫物柔弱者,阳之徒也;刚强者,阴之徒也。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 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 即阴病疗阳也。人阴阳二经,阴经若实,阳经必虚;阳经若实,阴经定虚。故阳虚病 者宜泻阴,阴实病者宜补阳也。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 引之。

须定所病在气在血,各守血气病之别乡,泻乃用针刺去实血,补乃用针引气,引 皮补已,纵皮闭门,使气不泄。掣,死曳反,引也。 平按:“气虚”《甲乙》作“气 实”。“掣”《素问》作“  ”。注“纵皮”,“纵”字,袁刻作“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