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步秋叶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可以让人哭。不同的说话方式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在这句话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话喜欢带有命令式口吻,有人说话喜欢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测,有人说话喜欢无意识地带入批评的情绪,有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无论哪种说话方式,其实说话人的初衷都是出于希望别人能够读懂自己话语中的意思并获得理解和赞同。殊不知,这样的表达很难让听者产生共情,甚至还极易让人产生不好的情绪。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摘自《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破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那么,如何在沟通中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呢?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比如,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到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无论是哪种,双方的心情都不会好到哪里去,沟通也将不欢而散。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比较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卢森堡博士称之为“非暴力沟通”。这里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说到非暴力沟通就不得不说说“异化的沟通方式”,这是一种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比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还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在非暴力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专注于四个方面:
观察——什么是我的观察
感受——我的感受如何
需要——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请求——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卢森堡博士为我们一一分析了以上四个方面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引入了许多他遇到的沟通实例,并逐一讲解。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有贴心的小结,在有些章节还有小练习以及对练习的讲解。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面目可憎”——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能够: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生命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希望读完《非暴力沟通》一书,你能够收获以上种种,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