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艺伦 学号:17011210282
转载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03300,有删节
【嵌牛导读】:本文由浅入深介绍了贝叶斯方法的出现,之后进一步介绍了贝叶斯定理 ,最 后给出了一个例子帮助理解。
【嵌牛鼻子】:贝叶斯公式,思想,应用。
【嵌牛提问】:什么是贝叶斯公式?具体应用是什么?
【嵌牛正文】:
1 贝叶斯方法
长久以来,人们对一件事情发生或不发生的概率,只有固定的0和1,即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从来不会去考虑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不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大。而且概率虽然未知,但最起码是一个确定的值。比如如果问那时的人们一个问题:“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若干个白球和黑球,请问从袋子中取得白球的概率是多少?”他们会想都不用想,会立马告诉你,取出白球的概率就是1/2,要么取到白球,要么取不到白球,即θ只能有一个值,而且不论你取了多少次,取得白球的概率θ始终都是1/2,即不随观察结果X 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频率派的观点长期统治着人们的观念,但是:
假设我们有如下的7个球在A,B两个框中,如果我们随便取一个球,已知取到的球来自B框中,那么这个球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呢?或者问去除的球是白色,那么取自B框的概率是多少呢?这个问题不是很好解决,直到后来一个名叫Thomas Bayes的人物出现。
1.1 贝叶斯方法的提出
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1702-1763)在世时,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熟知,很少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与当时学术界的人沟通交流也很少,用现在的话来说,贝叶斯就是活生生一民间学术“屌丝”,可这个“屌丝”最终发表了一篇名为“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s”,翻译过来则是:机遇理论中一个问题的解。你可能觉得我要说:这篇论文的发表随机产生轰动效应,从而奠定贝叶斯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事实上,上篇论文发表后,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少影响,在20世纪后,这篇论文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此,与梵高何其类似,画的画生前一文不值,死后价值连城。
回到上面的例子:“有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若干个白球和黑球,请问从袋子中取得白球的概率θ是多少?”贝叶斯认为取得白球的概率是个不确定的值,因为其中含有机遇的成分。比如,一个朋友创业,你明明知道创业的结果就两种,即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你依然会忍不住去估计他创业成功的几率有多大?你如果对他为人比较了解,而且有方法、思路清晰、有毅力、且能团结周围的人,你会不由自主的估计他创业成功的几率可能在80%以上。这种不同于最开始的“非黑即白、非0即1”的思考方式,便是贝叶斯式的思考方式。
继续深入讲解贝叶斯方法之前,先简单总结下频率派与贝叶斯派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
频率派把需要推断的参数θ看做是固定的未知常数,即概率θ虽然是未知的,但最起码是确定的一个值,同时,样本X 是随机的,所以频率派重点研究样本空间,大部分的概率计算都是针对样本X 的分布;
而贝叶斯派的观点则截然相反,他们认为参数θ是随机变量,而样本X 是固定的,由于样本是固定的,所以他们重点研究的是参数θ的分布。
相对来说,频率派的观点容易理解,所以下文重点阐述贝叶斯派的观点。
贝叶斯派既然把θ看做是一个随机变量,所以要计算θ的分布,便得事先知道θ的无条件分布,即在有样本之前(或观察到X之前),θ有着怎样的分布呢?
比如往台球桌上扔一个球,这个球落会落在何处呢?如果是不偏不倚的把球抛出去,那么此球落在台球桌上的任一位置都有着相同的机会,即球落在台球桌上某一位置的概率服从均匀分布。这种在实验之前定下的属于基本前提性质的分布称为先验分布,或的无条件分布。
至此,贝叶斯及贝叶斯派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的固定模式:
先验分布 π(θ)+ 样本信息χ⇒ 后验分布π(θ|x)
上述思考模式意味着,新观察到的样本信息将修正人们以前对事物的认知。换言之,在得到新的样本信息之前,人们对的认知是先验分布 π(θ),在得到新的样本信息后χ,人们对θ的认知为π(θ|x)。
而后验分布π(θ|x)一般也认为是在给定样本χ的情况下θ的条件分布,而使达到最大的值称为最大后θMD验估计,类似于经典统计学中的极大似然估计。
综合起来看,则好比是人类刚开始时对大自然只有少得可怜的先验知识,但随着不断是观察、实验获得更多的样本、结果,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规律摸得越来越透彻。所以,贝叶斯方法既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也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占据统计学领域的半壁江山,与经典统计学分庭抗礼。
此外,贝叶斯除了提出上述思考模式之外,还特别提出了举世闻名的贝叶斯定理。
1.2 贝叶斯定理
在引出贝叶斯定理之前,先学习几个定义:
边缘概率(又称先验概率):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边缘概率是这样得到的:在联合概率中,把最终结果中那些不需要的事件通过合并成它们的全概率,而消去它们(对离散随机变量用求和得全概率,对连续随机变量用积分得全概率),这称为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比如A的边缘概率表示为P(A),B的边缘概率表示为P(B)。
联合概率表示两个事件共同发生的概率。A与B的联合概率表示为P(A∩B)或者P(A,B)。
条件概率(又称后验概率):事件A在另外一个事件B已经发生条件下的发生概率。条件概率表示为P(A|B),读作“在B条件下A的概率”,。
接着,考虑一个问题:P(A|B)是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事件B发生之前,我们对事件A的发生有一个基本的概率判断,称为A的先验概率,用P(A)表示;
其次,事件B发生之后,我们对事件A的发生概率重新评估,称为A的后验概率,用P(A|B)表示;
类似的,事件A发生之前,我们对事件B的发生有一个基本的概率判断,称为B的先验概率,用P(B)表示;
同样,事件A发生之后,我们对事件B的发生概率重新评估,称为B的后验概率,用P(B|A)表示。
贝叶斯定理便是基于下述贝叶斯公式:
P(A|B)=P(B|A)P(A)/P(B)
上述公式的推导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从条件概率推出。
根据条件概率的定义,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
P(A|B)=P(A∩B)/P(B)
同样地,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P(B|A)=P(A∩B)/P(A)
整理与合并上述两个方程式,便可以得到:
P(A|B)P(B)=P(A∩B)=P(B|A)P(A)
接着,上式两边同除以P(B),若P(B)是非零的,我们便可以得到贝叶斯定理的公式表达式:
P(A|B)=P(B|A)*P(A)/P(B)
笔者在看《从贝叶斯方法谈到贝叶斯网络》的时候,看到这里,其实已经晕晕的了。
P(A|B) 和 P(B|A) 之类的经常让人混淆,@待字闺中的陈老师给出了理解的一个关键点,区分出规律和现象,就是将A看成“规律”,B看成“现象”,那么贝叶斯公式看成:
陈老师在《这的理解贝叶斯公式吗》和《又一个生活中的贝叶斯应用》给出了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
贝叶斯推断的含义
然后搜下,发现其实还有更好阐释,比如
对条件概率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如下形式:
我们把P(A)称为"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即在B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对A事件概率的一个判断。P(A|B)称为"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即在B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对A事件概率的重新评估。P(B|A)/P(B)称为"可能性函数"(Likelyhood),这是一个调整因子,使得预估概率更接近真实概率。
所以,条件概率可以理解成下面的式子:
后验概率 = 先验概率 x 调整因子
这就是贝叶斯推断的含义。我们先预估一个"先验概率",然后加入实验结果,看这个实验到底是增强还是削弱了"先验概率",由此得到更接近事实的"后验概率"。
在这里,如果"可能性函数"P(B|A)/P(B)>1,意味着"先验概率"被增强,事件A的发生的可能性变大;如果"可能性函数"=1,意味着B事件无助于判断事件A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函数"<1,意味着"先验概率"被削弱,事件A的可能性变小。
贝叶斯定理应用示例:
已知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是0.001,即1000人中会有1个人得病。现有一种试剂可以检验患者是否得病,它的准确率是0.99,即在患者确实得病的情况下,它有99%的可能呈现阳性。它的误报率是5%,即在患者没有得病的情况下,它有5%的可能呈现阳性。现有一个病人的检验结果为阳性,请问他确实得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假定A事件表示得病,那么P(A)为0.001。这就是"先验概率",即没有做试验之前,我们预计的发病率。再假定B事件表示阳性,那么要计算的就是P(A|B)。这就是"后验概率",即做了试验以后,对发病率的估计。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
用全概率公式改写分母,
将数字代入,
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P(A|B)约等于0.019。也就是说,即使检验呈现阳性,病人得病的概率,也只是从0.1%增加到了2%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假阳性",即阳性结果完全不足以说明病人得病。
或许换成这个公式 P(A|B)=P(A∩B)/B,看起来更加直白写:
阐释:
如果没有误报,那么得病率:.001*.99
如果是误报,那么得病率为:.05*(1-.0001),
所以:
p(A|B)=.001*.99/[.99*.001+.05*(1-.0001)]=.019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种检验的准确率高达99%,但是可信度却不到2%?答案是与它的误报率太高有关。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算一下"假阴性"问题,即检验结果为阴性,但是病人确实得病的概率有多大。然后问自己,"假阳性"和"假阴性",哪一个才是医学检验的主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