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点,我在写作群里听了二美老师语音分享的课程——“《不原谅也没关系》阅读分享”。
二美老师讲到这本书的作者皮特·沃克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他有超过三十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他曾是CPTSD患者,经历过童年的父母虐待,多年治疗后才得到缓解。
CPTSD的全称是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源于长期或反复的极端恐怖事件,患者难以逃脱这些创伤性经历。除了满足PTSD的诊断标准,CPTSD还表现出情绪调节异常、消极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困难等特征。这些症状严重损害了患者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功能等多个领域的能力。
PTSD的全称是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极端威胁或恐怖事件引发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反复体验创伤经历、回避相关刺激,并持续处于高度警觉状态。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多个功能领域。PTSD还包括创伤性神经症,表现为类似的症状和损害。
CPTSD,相较于PTSD,其症状更为深重且复杂,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谓难以言表。情绪闪回、毒性羞耻感、自我遗弃等症状,宛如无形的利刃,一次次地刺向患者的心灵深处。
在了解这一病症的过程中,二美老师的讲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以生动的实例阐述了情绪闪回和毒性羞耻感对患者的影响。
对于曾经历过创伤性遗弃的幸存者来说,情绪闪回尤为残酷。他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过去的伤痛,甚至出现退行现象,仿佛重回那个无助的童年。
二美老师坦言,在压力之下,她自己也曾经历过失眠,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这无疑也是情绪闪回的一种体现。
此外,二美老师还分享了皮特·沃克的经历。
每当沃克遭到伴侣的大声斥责时,他的症状便会立刻显现。
他形容自己仿佛被一股狂暴的热风席卷,内心的火焰摇摇欲坠,感觉自己变得渺小而无足轻重。在这种情绪闪回的状态下,他无法思考、言语,甚至浑身颤抖,被恐惧所淹没。
而毒性羞耻感,则是许多受害者在受到伤害后选择沉默的根源。
二美老师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朋友,她向二美老师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童年的诸多经历,尤其是那些在家中发生的痛苦往事。
她回忆道,小时候,父亲对母亲和她都施以暴力,而当她鼓起勇气向亲戚邻居求助时,他们却以“家丑不可外扬”为由,要求她掩盖家中的不幸。这种经历让她感到深深的羞耻,以至于此后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羞耻感逐渐内化,成为她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她开始否定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也没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
听完二美老师的分享,我深感震撼和同情。这种自我批判和社交焦虑并不是个例,在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
他们渴望与人建立联系,却又害怕被拒绝、被否定,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品质。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这类群体,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拾自信和勇气。
尤其是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提出的“切断与父母的联系”和“自我养育”的观念,让人深受触动。
对于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受伤的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疗愈的方法,更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这本书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走出伤害我们的环境,去寻找真正的自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接纳与爱是最重要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二美老师在群里分享的以下这段话。二美老师告诉我们,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把这段话念给自己听一听,对自己说一说,要知道,这些温暖的话语可以成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拥抱自己:
“我很高兴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
你是个好人。
我爱你本来的样子,并会尽我所能永远站在你这边。
每当你感到受伤或难过的时候,都可以来找我。
你不需要完美,我一样爱你并保护你。
你的所有感受我都愿意接受。
我总是很高兴见到你。
你可以生气,我不会让你在生气时伤害自己或他人。
你可以犯错,错误是你的老师。
你可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寻求帮助。
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和品味。
你的样子真让人赏心悦目。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并且不必喜欢所有人。
你可以时不时地感到困惑和矛盾,也可以没有答案。
你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在电视剧里,孩子总会原谅父母,好像这才是唯一正解。但就像这本书的标题,作者想告诉我们,不原谅也没关系。如果心中的伤疤和愤怒依然存在,就不要强迫自己原谅。如果希望把原谅作为结局,那就一边哀悼,一边让原谅自然地出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