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余华小说《活着》的尾声用老人唱的这首歌词,讲述了《活着》的讲述。我第三遍阅读《活着》已接近了尾声,本来是没有打算再看这本小说了,偶尔翻看到余华说的几句话:“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活着》里的福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些话,多多少少会对我们这些读他的小说的人,有一些触动和紧张吧。
索性,再读一遍《活着》吧,反正也不长,四个小时读完。果实就是后面,说它是果实,用余华的原话解释,这个果实只属于自己,这样的果实,我会继续开采。
说来奇怪,这次读完没有了在简书呼呼写下读书感时的大快朵颐的痛恨人生苦难的霸气外露,有的更多是对小说本身的理解和体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没有了那次对这本书的决绝的心理难受度。无独有偶,这是一本讲述苦难的小说,苦难在作家眼里,司空见怪,在读者这里也许会有很多对人生新的理解。
一本小说拿起来再读,感受只有读者自己知道。我试着去尝试一下,就像吃上顿吃过的饭的感受,有些胃口上的厌倦以及心理的疲劳。但一本曾经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书,正如身边的好友或知己,许久不联系,便会多一些生疏和熟悉。说生疏是因为在阅读一次,一定会发现上一次阅读所忘记的东西,这一次我想说又打下了细节烙印。老杜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用在读小说里,显得有些苍白。但小说即一卷小小的历史,一副小小的人生画面,一些故事情节组织对现实的浓缩和展示。余华,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缘于很早就接触他的小说,也比较喜欢他这种叙述风格和角度。内心的东西,社会的东西,现实的东西,在余华创作中,他有一点让我始终钦佩,就是内心的东西,有很好的表达出口。在表达内心的同时,他一直都关爱着土地和普通劳动者。一个作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会和内心真正拥有的东西,达成某种默契,才会有更好的作品。
《活着》讲述了一位老人的前世今生,这次阅读,我没有过多的残忍或者决绝的意念。在上几次阅读后,总觉的福贵老人好可怜,好悲哀。但这一次,也许是境界提高了,还是看问题的角度变了。觉得福贵老人高大起来,若我是余华,夕阳西下,有个老人在对我讲述他的故事,也许这个故事,我也能编织起来。老人的故事,在余华的笔墨下,灼灼生辉,又生动而真实。
人物的描写主要是老人和妻子的描写,这些描写简单直接,却能直接明了。说简单直接,就是在老人发生的变故过程中,妻子俨然是他最熟悉的人,不用说,妻子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就如同有庆、风霞已经死了,丈夫不愿意让妻子知道而伤心,可有些痛苦,并不是语言传递的,是通过焦急的等待、形体和行为来传递的。这自然而然的传递,着实让我佩服。说佩服是因为,描写的水到渠成,符合生活实际。小说的叙述,一定要符合生活实际,也就是大众所持有的文化和思想的特点,或者是大众普世的力量。显然余华《活着》这次的阅读,我更重这一条。这是一条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路径,不用上学,不用去找别人学,本身世世代代都具有的民族性,人性之存在。小说的写作,的确很难,但想想小说的写作,无不都是在讲述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未来的和过去的,即人生。人生在小说里,我喜欢作家这样的梗概或者定义。
因为阅读的体验,就是多了一些故事的素才,也多了一些,对现实的肯定或否定。说素材,是因为这些事情,很多人都乐此不彼的参与过,或者说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东西就摆在明眼人那里,就这么干脆。素材就是揭露,也是还原。还原人情,还原人性,还原坚强,还原卑微。说乐此不彼,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小说,每个人打开小说的时候,在爱恨情仇中激荡,在乐此不彼的打开和关上书的时候,一定自己暗暗的心照不宣的讲讲痛点和泪点。
我想打开一本小说,看完一本小说,如果没有和自己鲜明的比拟或者对生活的比对,那一定不会再打开一本小说。也不会收到任何读小说的好处,放到读其他书上,也是一样的,必须链接。而这链接,就是我、生活、现实中的变化和成长。
写作永远都是内心的东西,这内心的东西,看不到吗?很多时候,可以看到,好作家用作品,让我们了解作家的人格和志趣。正如《活着》的讲述,一个老人福贵和一头叫福贵的老人,别人觉得老人太老了该死了,这头老牛,已经老得不行了,也快不死了。可福贵老人把它时,别人还说买它干什么,和你一样活不了几天了啊。可牛和老人福贵却越活越抖擞,活着就是活着,似乎和活着意外没有多大关系,简称佛系。
可别人的话,和老人的生活,有关系吗?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福贵老人,经过多次变故,早已通透而富饶,说他通透是因为:“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歌词为证,智者生活。夕阳西下,老人和他的牛,依旧望着这片循环往复的土地,行走和思考。但显然老人的思考维度,早已上了几个台阶,老人已经越过人生几个层级,大富大贵与一穷二白,从初世浮夸到入世沉稳,从不知爱到爱的全面,从死亡到活着,显然老人福贵,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老人啦,在余华的心里,他是老者,是值得尊敬的老人,是一位生活的英雄,他是老男孩歌里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