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六去参加了一个朋友组织的人本主义读书会,一起读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书的语言如同自己的心声,每一句似乎都写进了自己的心坎里,读书如同读自己,开始便放不下,放下却还挂念着。很久没有那样大出声读书了,倒更多的是看书。还记着那短短专注的几分钟里舒服安静的我,另一个真实的我。那日午后三个多小时,从繁重也拖延的工作任务里暂时解脱的我,静静的咖啡馆里,五个人,从罗杰斯的书和自己出发的深入对话,隔着玻璃涌入那斜阳的温馨...多少有些意外,去之前以为都是同龄,不曾想还有两位经历丰富和有思想深度的伙伴,倒也有意外的惊喜。
回到《个人形成论》这本书,这是罗杰斯一些演讲和文章整理而成的书,有各种各样对话场景的描述,很容易融入,如同自己置身其中,画面感很强。作者以身说法,有个人背景和生活经历穿插其中,不再是说教鸡汤,也许正合自己的诉求,无声地进行心理的咨询,那些无法表达的也正在不同的对话里被表达出来。
遗憾自己只看到了第一章的六页,关于罗杰斯两次个人谈话"我是这样一个人"的回答,一个心理学家的自我解剖和心理治疗。
罗杰斯生在一个有着严格宗教和道德氛围人际关系密切的家庭,从12岁开始在农场生活,在父母的引导下远离城市生活的诱惑。因为对夜间飞行的蛾子感兴趣,也读了大量的农业科学书籍,顺其自然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农业。而在大学期间参加学生宗教集会,却改变专业目标,想要做一个牧师。后来去了联合神学院学习,攻读心理学课程,在罗彻斯特12年的心理学服务,在俄亥俄州立大学5年,芝加哥大学12年,威斯康星大学4年...一直在各种治疗关系里生活,在职业一生里,对父母,教材以及自己的质疑里成就。
当时读到"在罗彻斯特的岁月"的那一段时,给我的印象深刻,罗杰斯在三件意味深长的事情里经历了幻想破灭,当时分享的是因他对权威对教材对自己的质疑引发我自身在面对权威,教材以及自己而有的质疑和思考。
回归书中的当下,记录一些深刻的感思,或许才是重要的。
--"这次偶然的事件让我深深感到,权威的教导也会有错误,仍然有新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求!"
--"只有当事人知道伤痛在哪里,该往何处走,关键问题是什么,哪些经验被深深埋藏着"
--"不管我体验的情感或态度是什么,我的意识态度都应和他相匹配。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在那一时刻我就是一个统一完整的人,而且我可以深刻地体现真正的自我"
-"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建立助益性关系的人,最基本的知识是真诚透明是安全的。"
-"接纳真实的自我,并能够透明地向别人表现这样的自我,是最难的不能全部完成的任务。"
-"我是否能够接纳他人呈现给我的方方面面?我是否能够真实感受到他的自我?我是否能够传达这种真切感受的态度?...原因在于我自己被他的某些情感吓到了,因为某些威胁而感到恐惧。如果我要更好地帮助别人,那我自己就必须不断成长,必须学会在这些经验领域中接纳自己。"
而读书会中除了书本身更精彩的一部分是那些不经意间形成的对话和练习,原本同时读的还有《非暴力沟通》。我在其中受益匪浅的是学着表达自己的需求,观察伙伴们的感受,这两点于我是困难的,原因不清楚自然也冗杂,在此略过。很好的学习是来自其他伙伴时刻对自己感受和需求的表达。我们都有着与家人沟通困难,不想面对的问题,都面对着各种关系里的自我接纳和沟通的问题,或许我们都不是关系里的那个结点,所以可以毫无恐惧地坦白,而当我们面临与家人,爱人,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等之间关系的发生时,做不到一致的表达。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时时刻刻地去注意别人的感受?"或许已有些不同于以往逻辑里那些"我应该..."的思维,倒也需要不断地练习。
无论是什么样途径的学习,不可怀疑的一点是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真实的自己,一致的自己,我们都需要在良好的关系里学习,生活和成长,直到我们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而这样的努力却不一定结束,也许会在我们的后代里还延续着。人的哲学便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所以也不必苦恼和自虐。相信总有一天那个总是"我应该..."的声音会渐渐地弱于那个"我想要..."的声音,从而可以公平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无论是怎么的自己,都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