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闲来无事,在图书馆找到了余华的这本小说《河边的错误》。满怀期待的打开,才发现,我之前其实已经看过一遍了,但是我还是打算再看一遍。虽然荒诞,但是对于此刻的我,很是受用。
出现了三次的无头尸体,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幺四奶奶,这是一个可怜的老女人。为什么这么说。年少丧夫,孤独到老。老年收养了一个疯子,却被疯子用柴刀砍死。不相信任何人,不愿意将钱存到银行里,而是选择将钱编进麻绳里,任谁都想不到,这种藏钱的方式竟然是被老鼠发现的。老人家的愚昧与无知,实在是令人唏嘘。
我记得很清楚,里面的描写实在是很讽刺。婆婆高兴的带着疯子去上街,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疯子将篮子一次次丢出去,婆婆却乐此不疲的捡回来。就像是宽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愿意为照顾疯子,甚至开始与人沟通,讲些细碎的琐事,就像是家常一样。看得出来,婆婆很喜欢这种生活。不过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婆婆一生无子,也不善与人沟通,疯子的出现弥补了她对这些年缺失的渴望,于是她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了疯子。这个时候看来还是正常的,就当我以为会好好发展的时候,转变来了。
邻居发现疯子在殴打婆婆!令人意外的是,谈到这个事情,婆婆脸上竟然洋溢着幸福的神色:“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呵。”她嘴里说着这样的话,身上挨着这样的伤,脸上却洋溢着这样的笑。呵,多么讽刺。谈到这个,我就不禁联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在一家火锅店,一男子愤怒的将女子的头按入火锅,群众报警,女子竟为男子开脱。这种被家暴却维护施暴者的行为,我确实看了很多,也确实不甚理解。到底是为什么,才会让一个人一边受伤,一边维护,实在是令人发指。
第三个死去的是报案的孩子。谈到这个孩子,我实在是不忍启齿。发现幺四婆婆的是他,备受大人质疑的也是他,他只是一个孩子,还不懂什么事情,就这样提前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恶。甚至还死在了这里。他为什么而死,我不知道。但是他的死,实在是不值得。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叫马哲。这个人是一个好警察,一直在苦苦追寻凶手的轨迹,不愿意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为此,他甚至开枪打死了疯子,他宁愿自己坐牢,也不愿意看到凶手逍遥法外。
如果一个警察,明明知道凶手就是他,所有人都知道凶手就是他,可是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疯子,他没有办法判刑,所有人只能看着他进了精神病院,又出来再次犯罪。任谁也遭不住这样的折磨,谁知道下一个死的会不会是自己呢?
——
“疯子在河边。”马哲。
“他已经死了。”马哲。
“死了?”民警。
“是被我打死的。”马哲。
“你别开玩笑。”民警。
“你怎么干这种蠢事?”局长。
“因为法律对他无可奈何。”马哲
“可是法律对你是有力的。”局长。
“我不考虑这些。”马哲。
“这一天终于来了。”马哲妻子。
“从此以后,你就不再会半夜三更让人叫走,你也不会时常离家了。”马哲妻子。
“尽管你那一枪打得很蠢,但我还是很高兴,我以后再也不必为你担忧了,因为你已经不可能再干这一行了。”马哲妻子。
——
值得反复品味的地方是马哲和那个精神病医生的对弈。开始马哲是实话实说,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马哲渐渐改变了自己的说辞。他开始感到有趣。就当所有人为他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医生说让他住院。这个结果是万万没想到的。我现在也没有体会出坐作者的用意。可能我还是看得太浅显,太表面了。
看完了全篇,暴力美学确实是值得一赞。用这种方式去揭露人背后的一些肮脏,对于这种犀利的笔触,我希望能够对世人,包括我,予以警示。
我的心得写的很潦草,很凌乱。但是我希望能够常写常新。
在此,我想引用余华先生在代序中的一句话“既然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同样可以行走,一个具备了理解的人如何能够放弃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