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受众的利益·《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魏斯曼演讲圣经1: 说的艺术》片段RIA
阅读原文片段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13~ 14 页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
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
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
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
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
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
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I标签 3W+1H+案例
什么是利己心?
利己心就是爱自己的心,与其相对的是利他心(表现最突出的是同情心和母爱),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公德心(间接的保护自己,再去关心集体利益的心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爱国主义等)。
费因伯格在他著名的《心理学利己主义》一文中,对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了这样的描述,“任何人最终所能够欲求或寻求的(作为目的自身的)东西只能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换言之,任何人自愿行动的动机最终都只能是对他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求。
那么为什么要利用对方的利己心?
当你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一定要激发对方对于自己利益的欲望,告诉他,做这件事情是对他有帮助的,这样他才能积极主动自愿的去做这件事情。
在什么场合可以用利己心,什么场合不能用?
亚当斯密说,“人类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往往能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
也就是利己之心的产生会促进公德心,但是过分的强调利己心,而不去思考公德心和利他心,就会犯罪,成为损人利己。所以在利用利己心的时候,要促进公德心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个心理。
举个例子:
我们在写自媒体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读者会点击和转发文章?这里其实就是用了利己心,这篇文章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有用,我们把这种“有用”形容为“社交货币”,相当于这篇文章值100人民币,然后读者可以拿着这个钱,可以去分享给他的朋友,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八卦,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形象,对自己有用等),满足了他的利己心。所以作为编辑,希望读者点击和转发的目的就达成了(当然这个目的,不能是谣言)。
A1标签 5W+1H
在和运营商谈判的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一个第三方可以帮助我们去攻克运营商的壁垒,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的一个子公司B,负责与运营商进行业务沟通,B作为增值业务运营商的角色。由于我们总公司的业务变动,原本B与运营商这边有大量的业务瞬间减少,少的可怜。于是有可能运营商会撤销B的资质。后来我了解清楚之后,原来我们这边还有一个B公司和运营商有这层关系,我就把我这笔交易交给B公司,让他去谈,因为只要业务谈下来,B公司就会与运营商继续有业务往来,这样他们的资质就能保住,而我,就是利用他与运营商的关系去攻克这个业务。这就是利用了B公司的利己心来实现我的目的。
那么对方的利益点存在哪些?
我们通常说有三种:
物质利益:金钱或者金钱可以换到的东西
心理利益:工作的价值感、成就感、使命感
情绪利益:开心、幸福、快乐、充满激情等等
(资料源自《重要的事情说3点》那本书,结构思考力李忠秋团队翻译的。)
那么上面的案例,我用的是B公司对于运营商的价值感,他需要这笔业务证明他还是有价值的。
A2标签 (理解层次,有目标,并生动表达,冰箱检测法)
如何发现对方的利益点,是利他心可否运用得好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很好的观察。以前都是靠经验,觉得这可能是对方的相关利益,没有深入的挖掘了探讨。所以接下来在工作生活上都可以利用相关的利益点去对照。
比如接下来于运营商开始正式谈判时,要对其中的关键人物有思路的进行利益点分析:
物质利益,心理利益,情绪利益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