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听说贾樟柯的大名,听到这个名字时觉得这个导演导的电影似乎都带着强大的时代背景。电影里都是边陲小镇里的落魄青年,背井离乡。随着时代变迁,电影还掺杂点沧桑的意味,反映时代的变化和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变。
《山河故人》是我看的贾樟柯的第一部电影了,电影的色彩是很明亮的,特别是我前一天晚上看的是《花样年华》,相比之下,更为明显。电影的颜值,除了张艾嘉一如既往的惊艳,其他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不漂亮的人在某些环境下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美到人的心里。赵涛在影片末中,已经四、五十岁的年纪了,穿着臃肿的带点乡土气息的衣服在飘扬的雪中起舞时,我是感动的,眼泪在眼眶打转,历经三分之一世纪,她又跳起了片头的舞蹈。欢快、美好,带着进入新世纪的美好憧憬。
电影跨度很大,从1999年到2025年,依次反映了90年代的中国,21世纪的中国以及未来的2025年的中国。电影中随处可见山西的地方特色:古老的城墙、卖凉皮的正方形玻璃小推车,干燥的长满干枯杂草的白色土地以及山西有名的煤矿。导演擅用长镜头来表现当时的时代背景:一大片荒凉的土地、冰冻的凹凸不平的湖面、90年代走在街上的拥挤的人群、晚会上观众随着人潮的汹涌左右摆动以及以一个外人的视角展现一辆装满煤的卡车在过一个的坑时的艰难无力。这些细节都暗示了一些时代背景的意义,需要观众多看几遍细加揣摩。
整个电影看得我是很尴尬的,这种尴尬不是说电影制作水平有问题,而是导演故意为之。2014年涛的父亲突然去世,在上海跟着父亲的Dollar和还在汾阳的母亲见面,刚下飞机穿着fashion小西装的Dollar的奢贵围巾被母亲一把扯下,还被嚎啕大哭的母亲带着来到一个挂满花圈的简陋葬礼仪式上,强行要求Dollar给祖父跪下并磕头,这两个场景的变换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场景对Dollar来说就像是天外来物,它住在最发达国际化的上海,念的是最好的国际小学,他去国外去世界各地旅游,骑马、冲浪,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享受最高端顶尖的教育。他的世界是母亲都企及不来的。
当Dollar在火车上问妈妈为什么不坐高铁、飞机的时候,妈妈只是心痛地说:“咱们坐的是慢车,最慢的那种,因为我想多跟你待在一起,待长些时间。这让我想起了《从前慢》这首词: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 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那个时候的我们都很慢,生活节奏很慢,走在大街上的步伐没有现在这么匆忙。现在无论什么事一个邮件、电话、即时通讯软件就搞定了。Dollar从小移居澳洲,2025年的Dollar不会说中文,和不懂英文的父亲无法交流,只能通过google翻译这个冰冷的媒介来进行已经失去说话本意的沟通。这是在未来发达的科技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严重缺失。米娅忘记了她的中文名,她每天保持手机的24小时畅通以保证她在洛杉矶的年迈的妈妈能随时跟她联系,这是孤独,因为牵挂产生的孤独。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Dollar和比他年长几十岁的张艾嘉的爱情,当我看到张艾嘉趴在Dollar的身边,抚摸他的胸膛的时候,我是震撼的。两个没有脚的人,一个想要寻找自由,就像《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一片虚无。Dollar没有感情上的寄托,和父亲语言上都有隔阂,更别提感情上深层次的交流沟通,而母亲,他是从那次葬礼后再也没见过的。这是科技给人带来的疏离。回到现实生活中,这种隔离已经显现出来了。早几代的孩子,在粗粝的物质环境中长大,游戏和童年乐趣很大一部分来自大自然和各种团体游戏之中。各种邻里关系纠缠不清,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却是多了许多人情味。
我喜欢贾樟柯的电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电影里所表达出的诗性。故事人物都是来自小县城,貌似离诗意有些远。但是贾樟柯就是这么一个奇特的人,他站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一部分被忽略的中国,意象在他的电影里处处展现,比如:炸裂的黄河、扛刀的少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音乐和舞蹈。他总是能够很精准地抓住某个时代的标志性象征。这些诗意的画面和旋律在我脑中萦绕,带着对过去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