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参加了组长的复盘,没有参加小组的复盘。复盘的重点内容:
我们在使用这个互惠的时候要注意,“收到”才是我们这个法则完成的前提。为了完成这个法则,让对方明确的“收到”。所以我们在送礼的时候应该尽量送给对方什么样的礼物呢?这里要深入讲一讲的是,无法退还的礼物”其实包含两重含义:1)这个礼物对方难以拒绝;2)这个礼物收下后就难以退还 。这也就是我们互惠的另一个重点——“针对与特殊”。具体来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 针对性:这是我们专为你做的(别人没有);2 特殊性:这是我额外为你做的(我本没有必要这样做)。
这里深入分析一下,是因为过度的馈赠反而会使得对方陷入“难以回礼”的困境。通过之前的课程我们知道,人在陷入困境时,如果不能解决现实的难题,那“粉红泡泡”就会出现,调动理性为我们寻找各种理由,逃离这种负罪感。过度馈赠的重点是“对方无法回报”,对方的自我合理化就是为了避免“无法回报的内疚”而产生的,我们不愿意承担这种内疚,就会把馈赠合理化 。所以具体一点来说,我们在给予对方馈赠时,只要思考一下对方的立场,不要让对方觉得难以回报就可以啦。
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听到各位老师用访问的方式与参与话题者,当事者互动。有几次还印象比较深刻。说服的力量系列课程中也有专门的学习技巧,比如下切等。我也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其中关于访问的技巧,概念,流程,其中的逻辑思维方式,很多年前也做过接触,看过一些短片和相关美剧-关于犯罪心理学的探究。
说实话这种方式我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接受。运用此方法的人,除非你深谙其中的技巧,并且已经炉火纯青,同时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强,专业知识储备足够丰富,过往的经历及经验足够老道到能支撑你做这种访问,否则很容易激起对方对你所提问题的警惕与排斥。出于礼貌的不动声色和横亘在双方之间的如暗潮涌动般的智力较量,我个人认为非必要慎用。因询求帮助所致的,必要的,带着关怀的询问,可能比带有明显技巧痕迹的访问式的下切更有温度。既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用心对待而不是用脑对待他人。
掌握访问式的沟通技巧可能对我而言,更适用于和自己的对话,厘清自己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