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个人而言,评价好书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你是否愿意占有它。
平时看完一本书,如果觉得有趣,我就跑到亚马逊app里把它拖进购物车,而《禅的行囊》才读到一大半,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比尔·波特的书一股脑儿都放了进去,包括那本我心心念念却不曾占有的《空谷幽兰》。
作为汉学家,美国人比尔·波特确实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一方面对中国的隐士文化及佛教禅宗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的语言写成书籍介绍给中国人自己。
《禅的行囊》主要记录了比尔·波特(以下简称波特)于2006年在中国大陆寻访禅宗发展脉络的经过。从少林寺初祖达摩到南华寺六祖慧能,波特同志一路感叹中国公共交通之发达,一路穿梭于各地大小寺院之间,熟识或初次相见的出家人,偶遇或特地拜访的居士、乘客、按摩技师等,都被波特写到了笔下。
在他的观念里,“禅的本质是脱离苦海,当然,苦海之所以苦并不是因为里面有盐。而解脱的唯一方法是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非是自己内心生成的幻境。……人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而是通过累世以来形成的偏见而呈现出的幻觉。”
这听上去无比“出世”的论调,让波特沉下心,游走于俗世红尘同清净禅院之间,探访一个又一个历史古迹,记录一件又一件佛家轶事,让人有一种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恍惚。说到入世,不得不提少林寺,过度商业开发让大众都认为少林寺不再是佛门清净地,但在部分出家人看来,少林寺所做的恰恰是更广泛地宣传了佛家思想,这件事在这个失去信仰的时代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门心思要修行,则可以选择其他更为僻静的寺院嘛!
波特并不过度描写自己对这些现状的看法,他把主要精力都花费在与人沟通和记录这些细节的工作上。通过分析和比较,他简要地介绍着从初祖到六祖各位禅宗大师修行法门的特点,并且得出禅宗之所以能发扬光大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大师们选择建立禅院道场的地理位置都十分正确,还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方式,以及六祖简明扼要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修行法门。在多年浸染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这个老美十分熟悉中华风土,自诩“老夫可是匹识途老马”,并善于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获取信息,比如从度门寺监院宽祥的修行方式得出“智(指天台宗智者大师)和神秀开创的(修行)道路并未失传。”这两者的修行方式为精研佛法、寻求渐悟,但禅宗影响力最大的仍是慧能传下的南宗禅——“顿悟”。
波特还有难能可贵的自省精神,时不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比如“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不过紧接着,他又宽慰自己道“中国还有五亿人跟我有同样的困扰”。他的文笔幽默接地气,前文中刚刚自许一番旅途中不吃早饭的好处,不久便不动神色地写道:“为了表达对酒店折扣的感谢,把早餐券还给了前台。”而在不想打坐的时候,他决定逃跑,“得到了我那两条腿的热烈拥护。”
这样一个老美,在资金有限,交通工具基本是公交车、长途车、摩的、三轮车、十一路的基础上,从西到东,从北到南,把禅宗初入中华到遍地开花的几百年走了一遍,在书的最后,波特又回忆起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不悲不喜,却令人动容。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波特这个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用一名僧人的教诲结束了这场关于禅的毅行,“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想罢了。”
所谓“色即是空”。
但又不可执着于空,否则比尔·波特每天在家泡最爱的热水澡就好了,何必跑到东方来看这个“空”的世界。
2016年07月24日2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