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

忽闻远方客,沽酒炖鸭鸡;顽童稚子续,谁家姑嫂隙。

我本不是爱舞文弄墨之人,只是此时,不知为何,突然心生这样几句话语,与其说是对文字的侍弄,不如说是想起了一些故人、故事。

母亲说起今日农忙,与父亲已经到了无法外出打工的年纪,也只能操持家里的几亩田地,我们那里最近兴起种辣椒,收获的季节可以卖到七八块一斤,父亲受启发,租了大伯家的一亩多地外加我们自家的,筹划着种些经济收入高的庄稼。起初我不太愿意他俩费太多的力气,种个小麦大豆这些懒庄稼,能够过日子即可。但耐不住农家人操持一辈子的命,这样的年纪还是想着为儿女张罗,索性我也就不管了,农家人让他们离了土地反而不适应,只要稍加注意就行。

前几日他俩就忙着施肥浇水,张罗着开始栽种辣椒秧苗,看来今日终于成行。他俩已六十多的年纪,面对土地还是有用不完的力气,跟我打电话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语气中未有疲惫,倒是夹杂了些许期待收获的隆重和喜悦。一时兴起,母亲说起,今日大姨二姨、姨父、表姐、本家哥嫂都是帮忙,拉沟的拉沟、栽种的栽种,风风火火忙了一天。大姨还带了一个邻居从隔壁村过来,母亲笑着说:别看人家年纪大,动作还挺麻利,种的挺快的。是呀,跟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半截子入土的年纪,还能被丁点农活难为不成。母亲一边与我分享今日集体劳作的成果,一边嘱咐父亲去嫂嫂家办些事情。

记忆中,我对这种亲邻旧友互相帮忙的劳作场景并不陌生,春种秋收,农耕文化浸淫着长大,对机器集约化生产反倒陌生。大人们在庄稼地里嬉笑着、插科打诨着,丰收的喜悦长成了饱满的豆子,炸裂在天与地的笼罩里。一到饭点儿,各家稍微年长的孩子提着铁饭盒、冷茶水,呼喊着长辈吃些饭食再干活。以家庭为单位,三五人一组,坐在田垄上,路边的青草枯枝随意拿来当作凳椅,手里的凉馍馍许是加了收获的酱料,吃起来也是格外的香甜。送了饭菜的小孩久久不愿离去,别想多了,可不是想干些农活,而是期冀大人从送饭的动作中看出成长的懂事,给予零花钱的奖励。一旦拿到奖励的成果,蹦蹦跳跳地顺着卖冰砖老大爷的吆喝声寻去。大人想通过四季从土地里获得生存的筹码,孩童期冀从些许的辅助里获得成长的奖励,我们彼此都从时间那里获得了丰厚的回礼。有时会忙到黑夜,因为天气、因为成熟的急迫,常常需要追赶着时间。那时候,却没有任何的埋怨和慌乱,不知为何,我们对收获充满了笃定和耐心。

我的回忆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渐行渐远,我回溯前半生的疏离与紧张,发现我的骨子里须臾也离不开土地的滋养。偶然提起父亲干嘛去了,母亲说:自家亲戚来帮忙就不说什么了,你嫂子他们也忙活了一天,中午也没在咱家吃饭,只给人家送了一袋苹果,想着还是让你父亲送些工钱。虽说她不一定会要,但起码咱得有这心,毕竟现在出去帮别人种一天辣椒也赚不少钱呢。我觉得母亲说得对,但又跟我记忆中得有些差异。村落文化里得互帮互助太频繁了,宗族文化、同姓文化、邻里文化,其因附近概念与亲缘概念衍生出的帮助与提携似乎已经成了传统。随着时间的侵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扩张,以机器替代人工生产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逐渐向村落发展。在我们那里,集约化农耕文明已初具模型,有不少不能外出打工的乡邻走到新兴农民的田地里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

母亲之前跟我说起过他们这种方式,一起劳作的不再是同宗同族,而是受困于年纪和技术,不得不捆绑在一起的不固定组织,劳作期间也能聊聊天,但交谈的更多是家长里短,缺少了几分收获的喜悦。到点儿劳作、到点儿回家,有时候农场主又不太满意工作的时长,因经济引发的时间划定太过于死板和严格,时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成了一种结束和开始的标尺。在记忆中的田地里,我们只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并没有时钟的精确把握。这是一种发展,但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个中的遗憾,我无法说得清,毕竟我没有经历过父辈他们对时间的感受力和穿透力,但粗浅来看,应该是有细微差异的吧。

我不是也不能批判母亲对经济意识的敏感,我也不能更没资格指摘农耕文化的变徙,我只是想借着自己点滴的记忆去记录过往存在的痕迹。项飙在阐述其《跨越边界的社区》》一书时说过,其实他笔下的温州人不是那么的体面和善良,甚至有一些粗鄙的成分,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还是对我非常的善意甚至是尊敬。我觉得是一种“被记录”的喜悦,在某一个群体看来,能被历史记录就已经算是一种光荣,至于好与坏,那都是次要的。能够证明自己存在过,就是历史给的最好的奖励。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在我们父辈那里,很多记忆重要的不是好与坏,令人遗憾和伤感的是记忆的流失,就好像过去从未在存在过一样。这种历史的真空淹没了太多爱与恨、美与丑,让生活失去了太多滋味。当我行文至此,你还会纠结我对农耕文化变徙的观点吗?很多时候,我想我们都能记住一些东西,对于过去、对于父辈,哪怕掺杂了泪水与汗水的浸渍。

历史是一切,一切都是历史。这就是我书写此文的目的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8,932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554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5,894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442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347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899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32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98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196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16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08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826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389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50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5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171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616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就是对于那些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最能吃苦受累最具顽强意志的庄稼人来说,割麦也是一种苦难的酷刑般的劳作: 阴历五...
    河南邓州阅读 399评论 0 4
  • 金秋九月,苞谷进入了收获时期。 和苞谷同时进入收获时期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庄稼: 高粱熟了。高粱在邓州乡间又被称为桃...
    河南邓州阅读 1,173评论 2 5
  • 文/依云 01/犁一行田垄,播种四季的希望 乍暖还寒,万物复苏,母亲便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麦田经过一冬的休眠,在春...
    依云绽放阅读 765评论 0 3
  • 苞谷这庄稼,怕的是大涝大旱,喜的是大水大肥。在苞谷秧苗长至三两尺高时,一是需要快速追肥,确保营养供应跟上;二是需要...
    河南邓州阅读 540评论 0 4
  • 缴公粮。对于三十岁四十岁以上、自小在农村长大的邓州人来说,有几个能够忘记曾经的缴公粮的经历呢?那象刀刻斧凿一般深深...
    河南邓州阅读 935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