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水磨沟公园・2016年9月
“断离舍”的观念,近些年颇受人们喜爱,于我,也不例外。
初次听到“断离舍”,便觉得心中一阵清风拂过,那一刻,又像是有一股微弱的电流经过身体,每一个细胞都随之舞动。
“断离舍”三个字,给人以“敏锐而决断”的直观感受,本质却是指引人们走向“简明与精神独立”,我常想,仅此三个字,若仔细践行,当足以涤荡人的身心,启发性灵。
最初理解的“断离舍”,主要关乎个人情感,那时,总希望自己坚强一点,暗示自己决绝一点,不要拖泥带水,后来心里渐渐笃定:“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只不过,情感和理智想要融合成一种有益的平衡,便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面对希望与失望,要经历悲欢离合,只有尝尽各种滋味,才知道平衡最好,才明白,水乳交融般浓重,或者是飞蛾扑火般激烈,竟也敌不过“平淡与平静”。
二十七八岁之前,过得比较穷困,除了年轻时候特有的激情,除了生命的昂扬,其实什么都缺,尤其缺少各种“物品”,吃穿住行通通都有过拮据与挣扎。
那时候讲“断离舍”,是断然无法和“舍弃”具体的物品建立联系的。
“断离舍”如果是“减法”,我们大概要先做足够的“加法”,回过头来,才具备某种条件去进行“断离舍”,逐渐感受它的真谛与内涵。
在北京租房的那几年,房子里通常空空荡荡,倒也习惯那种精简的居所。反倒这几年,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各种东西一应俱全,犄角旮旯也都会堆满各种东西或者书籍,不由得偶尔会慨叹,家中“竟无立足之地”。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看中物质带来的满足感,一味追求物质的富足,却在有足够能力拥有各种物品的时候,隐隐感觉到失落。
正是这种失落,让物质欲望和精神诉求明确地关联起来。
没有精神追求作为基础,没有思想层面的提升,物质充盈便不能真得使人“内心满足”。物质过于充沛,常会造成的幻觉,甚至可能成为精神的拖累,变成成长的枷锁。
“断离舍”是一种宽泛的生活原则,除了感情和物质方面的“了断与简明”之外,这种原则还可以用以指导工作与学习,指引大众社交与个人爱好。
工作与学习,需要投以专注,持之以恒,如此说来,最好“内容精简”,也尽量“明确而决断”,不拖泥带水,不好高骛远,更不可以左顾右盼式的浅尝辄止。
大众社交中,无效和冗余的事情太多了,那些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常常毫无意义,多认识一些人,和多买几件衣服有什么区别吗?
某种意义上讲,“人脉”也是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和多了几件衣服是一回事情。有能力多买几件衣服的人,和有能力吸引人脉的人,其实都已经毫不在乎这种“满足感”了。
这几年,也在积极地筛选“兴趣爱好”,过滤掉那些流于表面的炫耀式的附庸风雅,只沉浸在书中,享受一杯香茗,在河岸边慢跑几个来回,陪孩子嬉闹一阵子...
“断离舍”,常想常做常新,进而也常获益良多。
傍晚,又清理了一些家具和旧物,也和夫人商定,在新房子中,尽量少做装饰,在购买家具和物品方面保持克制,营造一种精简与明快的居室风格。
此时,在我这里,“断离舍”很快又等同于另一句话:
“退一步,海阔天空。”
「END」
最近还发布了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