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菲茨吉拉德说”能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做事的人,才是有第一流智慧的人"。我们一般都喜欢把有智慧的人想象成那种价值观清晰、逻辑一致的人,而实际上高手境界恰恰是混沌的,而不是清晰的,是随机应变的,而不是条条框框的。举个例子说啊,投资理财的高手绝对不会是一味的谨慎或者是大胆,他最有价值的判断可能是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做出的,甚至是和他平时主张的逻辑是完全相反,这才叫高手。所以很多人都说”成长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这句话应该改一“成长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容纳更多相反的道理,而且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那些不同的道理”。
1
人们重视一致性。言行一致,前后一致,无论历经什么处境,我们要求一个人得始终如一,做得到就是信人,做不到就是伪君子,而伪君子比真小人还要坏,因为真小人好歹还有个一致性。对一致性的爱好基至超越了善举恶行之分。
可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比如说,现代社会重视多元,主张宽容。这本来很好,但推到极处,问题来了:对于不宽容,要不要宽容?这是一个悖论:如果回答“要”,那么对不宽容的宽容,导向不宽容;如果回答“不要”,那么对不宽容的不宽容,也是一种不宽容。无论“要”还是“不要”,一致性在哪里?
了解思想史的话,对这一悖论不应感到陌生。它与经典的说谎者悖论如出一辙。“我在说谎。” 这句话是不是谎言?同样,如果说它是谎言,那它是实话;如果说它是实话,那它是谎言。
这些自指的悖论看起来是文字游戏,然而并不是。
2
1903 年,德国大逻辑学家弗雷格收到了来自罗素的一封信,此时,弗雷格将数学还原为集合论的巨著已经付印,罗素在这封信中问到:
“有些集合本身是自己的子集,有些则不是;那么,那些由不是自己子集的集合构成的集合,是不是自己的子集?”
看起来有些绕,好在有一个通俗版的罗素悖论:村里只有一位理发师,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那么,他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得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不能给自己刮胡子。
这封来信,摧毁了弗雷格用逻辑学和集合论为数学奠基的尝试。弗雷格匆忙在已付印的书里加了一条脚注: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再没有在其学术大厦完工时发现基础已被动摇更惨,而这就是我在本书付梓之时收到罗素来信后的处境。”
多么诚实,多么心酸。
对数学的打击没有完。
再过 20 年,另一位大逻辑学家哥德尔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不完全定理,证明,哪怕是一个在普通人眼中相当简单的算术系统,如果是一致的,那么必定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如果凡是推导出来的算术命题都是真的,那么有些算术命题是无法证明的。
哥德尔定理的直观含义仍是前面提到的这组悖论,他的天才在于为此找到了数学表达。
算术尚且如此,人事又怎能强求?
3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与艾米分了手,又以朋友身份一起去水族馆玩,尴尬怎么办?万事皆须有预案,谢尔顿来了这番话:
“如果真能有‘让我好受的事情’的列表,那么列表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列表。”
自指、嵌套,不止于谢尔顿一丝不苛的列表人生,它们无处不在,折射出我们共存的黑色幽默世界。
4
“你妈和你媳妇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
这不是自指,不是嵌套,也还没有悖论,只是人生难题,可是接着看。
“你媳妇和你孩子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
“你孩子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
人生无数难题,我不信你总能作出一致的选择。
人格无数重,平常事大多无可无不可,但在不得不做出困难决策的那一瞬间,一狠心一跺脚,收敛到一个选择,这是人生的量子力学,谁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严丝合缝。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由是说:
我们做什么事,不是因为我们本质上是什么人;而是反过来,做什么事使自己成为什么人。
更进一层: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通过自己做什么事来推测自己是什么人。
人格是层积的,有褶皱有裂缝,那又有什么关系?
5
二战结束之后,哥德尔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申请加入美国籍,准备例行面试。以哥德尔做人之认真,洞察力之深刻,当然立即就发现了美国宪法的自相矛盾之处。朋友们如爱因斯坦,恳求他,不就是个形式吗?混过去就算了吧。
然而,一个连爱因斯坦都有资格来教他做人的人,是绝不会去做人的。
面试开始了。
面试官:“你原来是哪国人?”
哥德尔:“奥地利。本来也是个民主国家,后来就变成纳粹国家了。”
面试官:“这种事在我们美国绝不会发生。”
哥德尔:“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来证明给你看。”
然后哥德尔就开始列式子。
然后面试官机智地让哥德尔在这里就直接过了,要不然美国宪法就完蛋了。
50 多年后,2000 年美国总统大选,布什与戈尔不相上下,最终取决于佛罗里达州一个县几百张选票的计票结果。要不要计票到底?官司打到最高法院。美国宪法的 bug 浮出水面:公民投票、法官断案,哪个是最后的依据?宪法没讲。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会无止境地追求虚幻的正解。戈尔没有挑战到底,选择了认输。
6
从悖论生发出的哲学解释很多,我最喜欢的一种是人们过度高估了一致性。《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说明伟大作家的直觉与伟大数学家的发现,能达到同样的深度:
“同时葆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7
这也恰是伟大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看法。这位心流理论的提出者在著作中说:
“有创造力的人没有单一的风格,既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惟一共通的地方就是复杂:同时拥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极端,并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
富有创造力的人不是单一体,而是复合体,就像白色包含了光谱中的所有色调,有创造力的人把各种可能性集于一身:
他们既精力充沛又安静,既专注又松驰,既外向又内向,既骄傲又谦卑,既聪明又天真,既有想象力又务实,既爱嬉戏又有纪律,既有激情又能超脱客观,既革命又传统,以及,拥有跨越性别的气质。
所有人都有内在矛盾,在矛盾中感到不适的那是普通人,而在矛盾中自如转换的那些人,将其变成了创造力的源泉。
有人指责凯恩斯观点多变,前后不一致。
凯恩斯答道:“事实会变,我的看法也会随之而变。先生,你会怎么做?”
存在主义哲学有一个核心主张—人生,就是一系列面向未来的选择。
“人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
小到点菜,大到恋爱,所有的选择都是—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正确道理”之间,找到那条细如发丝的黄金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