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如何理解儿童的立场?借助实际案例谈谈你的想法。
在这本书里,是这样定义儿童的立场的——
儿童立场应该同时包含两重意思:儿童的立场和对待儿童的立场。
儿童的立场,强调的是对事实的尊重和理解,这里的事实,同时包含儿童本身和儿童的观念;
对待儿童的立场,强调的是与儿童打交道的成人对童年和儿童积极主动地理解与行动。
读着这样的话语,感觉好绕口,有些回不过神来。
在成尚荣的家庭教育观念里,有这样的话语:“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
这样的表述,相比较来说,更容易被理解,被接纳。
如何看待儿童?在相对私自的意义上来说,看待儿童的方式方法,就是儿童的立场,就是作为家长的立场,作为教师的立场,那个立场的术语叫做教育的立场。
如何对待儿童?这是教师或者家长的行动,是对儿童立场做出的回应,是对教育立场的传达,或者说传递。
想起来上周的期中学情测试,在道法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在班级建设中,作为班级的一成员,你做过什么贡献?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做过贡献,请谈谈你预备怎么做?
学生的答题中,学生清一色地写着:我没有为班级建设做过贡献,我不知道如何去为班级建设做贡献。
批改着这样的答题,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可是,再想想,这实在又是一种必然。
这几周来,学校一直面临各种检查与参观,每天都会冒出来一些档案要完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忙碌着档案的建设中。
用学生的话语说:“老师,让我喘口气,去个厕所……”
有种想哭的感觉,学生如此,老师又奈何?
学生的大脑里,每天都被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充斥着,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一旦有点空闲,就有背不完的东西,语文的,英语的,数学的,科学的,道法的……
不会思考,又能是学生一方的过错吗?
在这样的情形下,儿童的立场,几乎不存在,无论是看待儿童的立场,还是对待儿童的立场。
成尚荣说: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
李竹平老师的这本书,是站在儿童的位置进行的研究,观察学校的儿童,活动中的儿童,得出来自己的结论:把儿童当作儿童。
两位老师的观点有着一致性,用儿童的观点对待儿童,用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
想起儿子小时候写作业,有一个周末作业多了,儿子不想写,就在发牢骚,闹情绪,另一边奶奶还在嘟噜着让他赶紧写完了睡觉。这一嘟噜不打紧,炸药包翻了,儿子把笔一摔:“你再喊叫,我一个字不写了!”
我笑着,把儿子笔捡起来,放在桌子上,牵起儿子的手,去院子里做了一会运动,把作业的事情丢到脑后,再不去理会。
玩出了大汗之后,我说洗澡睡觉,儿子却坐在书桌边,安静地写完了作业。
说白了,儿童的立场,其实就是设身处地的为儿童考虑,为儿童谋福利,当然,还有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着想,也就是同时拥有教育的立场。
2.作为老师,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引领儿童?
冯卫东提出,让学生真学,需要从儿童立场出发。
鲁迅先生也曾说“教育植根于爱。”
冯卫东所说的“儿童立场”与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应该是一致的,即作为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这就需要教师们要尊重学生,回归“童我”。
想到了这本书当中的那些活动,那些活动中的儿童。
在教育实践中,坚守儿童立场的起点是尊重儿童,但不能盲从儿童。
儿童有人格尊严,有话语权,有兴趣,需要尊重;但是,儿童毕竟在成长中,一切都在发展着,并不成熟,并不具备独立决定事情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不能盲从。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指引方向,需要把美好呈现,需要把健康呈现,把科学呈现,乐趣呈现,快乐呈现,把儿童需要的向阳的内容,变着法子呈现。
时代的发展,儿童的信息页多元化起来,结合时代的元素,把儿童需要的色彩精准分类,然后潜移默化中呈现出来,才是比较较合适的。
儿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动发展。
要怎样把儿童的那些可能性,变成现实?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作为教师也好,需要去创设儿童合宜的环境、给予儿童恰当的支持,才可以把儿童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在这条实现可能性的路上,需要我们坚持底线,坚持原则,坚持既有的朝向不更改,坚持健康的方向不更改。
在这条路上,我们要温和,要温暖,要温柔,且立场坚定,毫不动摇。
我们要坚守儿童立场,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理解儿童的文化。
儿童的文化,首先要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比如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这些特点,这是儿童生命体里,所具有的发展逻辑。
儿童的文化,其次在于理解每一个儿童的个体鲜活性,特别是儿童的个性的差异、需求的分歧、兴趣的不一、经验背景的不同。
儿童的文化,还在于创设的环境、提供的材料,能够引发儿童的互动,调动了儿童个性化的学习,但因为智力的不同,接受方式的不同,内化方式的不同,无论如何,都应该让每一个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儿童有最大发展的空间。
3.怎样才能确保儿童的立场持续存在下去?教师该如何做?
确保儿童的立场持续存在下去,要有一个底线,那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要以儿童优先。
以儿童优先意味着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以儿童优先,就是要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儿童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到这一原则了吗?我们以儿童优先了么?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那作为老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在这本书当中。李竹平老师提到了无数的儿童游戏,儿童活动,还有各种老师与儿童相处的情景,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要确保儿童的立场,就需要搭建各种平台,适合儿童自由探索和发展的平台,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平台。
把我们之前对儿童做过的那些错误,把我们之前在儿童那里忽视掉的那些发现,重新拨乱反正,让它回到应该开始的位置。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决不是对儿童的迁就和放任,严格要求是另一种爱的方式和形式。
这就在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环境,都要儿童优先,儿童的发展至上,儿童的需要至上,儿童的身心健康至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够确保儿童的立场稳固不倾斜,不倒下,能够持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