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跟着媳妇第一次去到她的老家,湘西的一个小山村。
高铁一路直接到了县城,再转汽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老家所在的镇上,再开上半个小时的蜿蜒乡间小路才到了目的地,一个触目青绿的山间村落。
一直自认为是个乡下的娃,见过各种乡村场景和景象,可一路左转右拐绵延的乡间小路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十八弯”,有点小惊讶。
到了目的地,下车。小山脚下一座纯木结构的房子映入眼帘,房子的四周是零散分布的几户人家和阶梯状的小块梯田。面朝东南,站在正门前方,看着前方高低错落的梯田和屋舍,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小村庄有个挺有诗意的名字叫“风云亭”,媳妇老家所在的这个地方是村里的一个组叫“雾云洞”。整个村的户数和人口并不算多,却零散地分布在丘陵山沟之间。
闲聊中,好奇地了解了一下老丈人家族(黄氏)在这边的家族历史和发展情况。
出乎意料,在这片看似偏远、翠绿的土地上,黄家已经生活繁衍了近千年。千百年来,黄家几十代人几乎都在这片土地生活劳作,代代不息。
村里所在的山区资源有限,但好在有山有水,只要肯动手劳作,生存温饱还是没问题的。为了生存和发展,村民把低矮处的山脚开垦成了一层层阶梯状的田地,种上庄稼。房前屋后的菜地则是鸡鸭鹅等家禽成长的乐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中国古老的农耕生活风貌在这里依稀可以感受到。村里不少风貌几十年内依旧,只是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一代大多都去外地发展,逐渐搬离了小山村,村里人烟渐渐少了起来,一些田地和房屋也都荒废了。
可能是地处偏僻,居民不多,村民之间依然保持着比较淳朴、乐于互帮互助的处事风格特点。安静的村落,但凡有需要和百米开外的邻居商量沟通的事情,大喊几声就能让对方听到,想想也是挺神奇。
望着眼前仅有的几户人家和满眼翠绿的小山包,清净的深山处听闻不到半点当下工业时代的机器轰鸣和热闹嘈杂,有点难以相信黄家祖辈们是如何在这远离中心地区代代生活和繁衍下来的。想起他们曾经筚路蓝缕,开荒拓田,修桥建房,一切从无到有建设家园总让人莫名敬佩和感动。我们民族历经数千年仍生生不息大概也是源于这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吧。
山高路远,生产生活不易,政府的管理治理也颇为不便。风云亭村由十几个,分布在方圆半径约5公里左右丘陵山地的组构成,每个组只有大概十来户人家。零散分布的村落给政府统一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这也难不倒基层政府,他们似乎总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村民散居导致就医不方便,政府便积极发挥五、六十年代“赤脚医生”的类似经验,补贴几个合格的村医负责一个片区的村民医疗卫生工作。村民如有就医需求,可直接电话村医,村医便会尽快上门为村民看病就诊。村里的垃圾管理也类似,由政府补贴非专职的人员负责一个片一个组的垃圾收集处理。
分散的村落也给村民子女上学带来极大不便。小学在离村组3公里开外的地方,孩子们只能早晚一起组队穿过蜿蜒崎岖的羊肠山路去上学。初中、高中离村落更远,学生们基本只能在学校住宿,一周只回2次家。不少孩子从小在学业上就少被关注,成绩的好坏,课后自由时间的安排基本靠学生自己的自律。即便如此,小小的村组里依然走出了不少大学生。想来也是神奇,不容易。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往往就难有真情实感。打小就生活在还算便利的县城周边,第一次去到如此偏远的山村角落,感触不少。生命会自己去寻找出路,以前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流于表面的赞同。亲眼看到雾云洞村民在山村世代的拼搏奋斗,到而今很多人已有很好发展和前景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但只要那份积极奋斗的信念还在,云烟深处,依然有人家~
全文完!
微信公众号:旧识与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