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休宁县的溪口镇,有一座高海拔的小山村,全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为云雾所缭绕,这里能够亲身体验古诗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它有个同样古朴的名字——木梨硔。
据说雨后的两三天里容易出现云海,所以我看准天气,选好时机,一个人带上器材从厦门出发,在黄山市先乘小巴到休宁,再搭班车至溪口镇,而后包车去木梨硔,一路蜿蜿蜒蜒到山脚,最后爬上一段山路才抵达村口。
进村后的第一件事:踩点观察。木梨硔村坐落在苦竹尖山腰,周围山林竹海环绕,村庄整体由南向北沿着山势分布,都是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但是年久失修,墙面有些斑驳。
我一边寻找拍摄机位,一边站在高处回望进山时的道路,目所能及处,山林绵延渺无人烟,深感山路十八弯的艰难。此刻,我不禁联想起另外一个时空下的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有关于村庄的历史,所以需要先回溯到明末,那时别说道路,怕是连山野小径也全然不存在,那么,第一个搬到此处的人,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境?他(她)究竟经历了什么,以至于要如此决绝地远离人群,隐居在这重重山林的深处?他(她)是单纯为美景所吸引的生活家?还是为躲避战乱灾祸的难民?更或是仅仅出于对社会彻骨地失望?这背后的故事,如今已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让后人感受的是那份孤独至深的隐世清寂。
逛了两个山头,回到村中,喝一口清茶与村民交谈。村子很小,四十多户百来口人,有着中国农村最通常的景象:年轻人进城务工,老人家留守村中。这几年,随着各地旅客陆续造访,村民们开始将自家的房屋改成民宿,方便了游客的同时也给自己添了一份收入。因此,部分村民提议改善道路,然而,关于修路的问题,大家似乎有些争论。一方面,不断增加的游客确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需要更便利的交通,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山路阻隔,交通相对不便,这里才最大程度地维持它原有的生态,一旦人流激增,村庄的宁静恐被打破。总之,古老山村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村民们有期待、有无奈、也有不舍,更多的是彼此交织的复杂感情。
夜里,躺在床上,享受山村独有的宁静,四下只剩虫儿的低鸣,我反思着也许是作为摄影人的一个自疚:一方面,我们用相机记录一地的美景,希望让更多人得以一见;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传播下,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这间接地加速了旅游开发的进程。
然而我明白,我们只能改变进程,却无法左右结果,就算我不拍,也会有别人拍,况且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再难抵达的地方也会被开发,局面的改变只是时间问题,就像国内所有的旅游景点那样,总有一天,这里同样也会是公路通达、游人如织、客栈林立。所以,避而不谈自然于事无补,与其隐藏在字里行间,不如主动展示,用心呼吁:它很美,也很脆弱,我们要珍惜,更要保护。做一个负责任的旅行者,将这种理念传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