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11月10日第一次参加妈妈读书会一起共读《为孩子立界限》开始,十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坚持参加其他妈妈带读的读书会,也积极开办自己带读的读书会。
回想这十个月的时光,一路走来,竟然不知不觉中就蜕变了。
《为孩子立界限》一书让我认识到亲子关系中孩子和我的界限;《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意外地在亲子关系中看到了老公,对亲密关系有了新的认知;《正面管教》一书,教会我在亲子关系中学会说话;《让孩子安心做自己》一书让我可以在亲子关系中稳住自己,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十个月四本书,每周一到两场读书会,对于300多个日夜来说,需要消化的知识太多,需要落实到行动的更多。然而,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那些暂时修正的言行和思想,很容易被本性“一屁过江东”地打回原型!虽然难移,并不是不能移。因此,只要持之以恒地觉知,一点一点地改,再回炉锻造一遍,再用时,会发现新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言行渐渐愿意听从思想的指挥,不再是本能驱使了。
我在9月5日开始带读《为孩子立界限》一书,同时参加着赵霞带读的《儿童技能教养法》,我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以前那些懵懂的改变,开始借由理论知识的重温,有了更清晰地认知和更强的调整驱动!
如果把过去的十个月比喻成“以为自己很清晰的混沌期”,那么接下来的一年就是坚信自己很清晰的践行期。
践行从每一天的生活中开始
9月13日
早晨6:20起床,速度地将浸泡了一夜的红豆放进锅里煮着,然后慢条斯理地洗漱自己。
时间很充裕,慢慢地往碗里放入七勺面粉、一个鸡蛋、少许盐,逐步加水调和。一点点地将ta们混合均匀,变成一碗摊软饼的原材料。
看着时钟指到了七点,我轻轻地推醒还在熟睡的儿子。昨天晚上提前告诉他,我今天要早点出门。儿子很配合地起了床。
回到厨房,专心地摊饼子:一张,两张,三张……一共摊了七张饼(儿子一张,每个大人两张)。儿子先到餐桌边,看到红豆汤,很高兴,给我竖了竖大拇指。
我收到儿子的点赞,心里好生欢喜。
母子两个开心地吃着早餐。一个声音打破了这份和谐!
“怎么没有核桃?每天要吃三颗核桃,才能保证一天的用脑啊!”老公端坐餐桌一侧,开始叨叨:“应该是一天六颗核桃,早晨三颗,晚饭三颗。”
我和儿子没有吭声。
“也没有水果?”老公的声音再次响起。
我怼他的话已经到舌尖了,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飞到他的面前!
有个声音传到我的脑子里
――为什么他说话,你要生气?
――他只看到我没有做的,没有看到我做的!我一大早起来做早餐,他凭什么那么说?况且,我就算剥了核桃,准备了水果,儿子也不吃啊,早晨他吃不了那么多东西。以前我也弄过,儿子吃不了,所以我就没有弄了啊!
――哦?他选择了他想看到的,这个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要相信自己!他愿意说什么,那是他的自由;你有自己的经验,所以你也是对的。
――你说的对!我为什么要被他的话激怒呢?我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好啦!而且,我已经做到我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了。
――是的,你安心做自己就好!
老公说完,我没有说话。
他自己进了厨房,剥了几颗核桃,削了一个苹果。然后,他递了核桃过去,儿子嘴里嘟囔着,还是吃了。苹果也是,儿子吃了几块。
那个声音又响起
――你看,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做和你老公做,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是妈妈,他是爸爸!
――哦,我知道了。我安心做妈妈,同时安心让他做爸爸,不评判、不插手?
――是的。这样,孩子才能既感受到母爱,也能感受到父爱。父爱和母爱,没有对错,发心都是爱孩子。这就是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