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系列的讲座都按照“原文-译文-点评”的结构来叙述。
讲原文是为了避免因梵文翻译或者譬喻的顺序而引起误会。
讲译文是为了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故事们的字面意思。当然,白话文翻译一定会偶尔在某个地方跟古文有些语义涵射范围上的区别。
点评是我最战战兢兢的部分。
不过我个人提倡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以是支持文中的内容,也可以是反对或者质疑。
我们这个讲座加点评的原因,是因为有些故事编的确实过于离谱……所以我要声明下。。。
原文-序分
(不想看古文可以跳过,直接看白话文版)
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
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
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白话文
我是这样听到佛说的:
当时佛住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各位大比丘、菩萨摩诃萨,以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在一起。
这次法会中聚集了500个异教徒,从座位起身,对佛说:
“我听说佛道洪深,没有能比的,所以来归问。愿佛开示。”
佛说:“那不错哟!”
(异教徒问,佛陀回答)
问:“天下是有还是无?”
答:“也有也无。”
问:“如今有的,为什么说无?如今无的,为什么说有?”
答:“生者说有,死者说无。所以说或有或无。”
问:“人从哪里生?”
答:“人从五谷生。”
问:“五谷从哪里生?”
答:“五谷从四大火风生。”
问:“四大火风从哪里生?”
答:“四大火风从空生。”
问:“空从哪里生?”
答:“从无所有生。”
问:“无所有从哪里生?”
答:“从自然生。”
问:“自然从哪里生?”
答:“从泥洹生。”
问:“泥洹从哪里生?”
答:“你现在问的事情怎么那么深?泥洹就是不生不死法。”
问:“佛入泥洹了吗?”
答:“我没有入泥洹。”
问:“如果没有入泥洹,怎么能知道泥洹常乐?”
(佛陀问,异教徒回答)
佛说:“我现今问你,天下众生是苦是乐?”
答:“众生很苦。”
佛说:“为什么说苦?”
答:“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所以知道死苦。”
佛说:“你现今不死,也知道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所以知道泥洹常乐。”
五百异教徒心开意解,求受五戒,证悟须陀洹果,重新坐下。
佛说:“你们注意听,现今为你们广说众喻。”
大补丸的读书心得:
我喜欢佛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僧都跟我一样热爱辩论(哈哈,然而高僧是高僧,我最多只是个辩手)。
序分我们之前在《心经》讲座系列介绍过。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些当时讲法的时间、地点、讲法原因、参加人员等信息。
通过这个序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次讲法是佛祖在给异教徒们讲解佛法。
同时里面还有一段经典的battle环节。
佛陀开坛讲法,在某某国某某地,来了很多人,然后又500个捣乱的,站起来提问。
(我认为这从侧面描绘了佛教的文化自信,以及开明、宽松的组织形式,十分像大学组织的科学研讨会。)
这些异教徒提了一系列问题,他们采用的方法特别像杠精们的套路,就是俄罗斯套娃式的刨根问底。
佛陀用浅显的例证和扎实的佛学逻辑一一回应。
但是对于异教徒嘛,他们毕竟缺乏对佛教真正的全面的了解。所以无法直接用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将他们征服,所以佛陀说,来来来,小伙子们,我给你们讲讲故事。
这就是《百喻经》那么多故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