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结
大家从前辈大师的这些拳论中能够看到什么?是不是与大家现在正在习练的太极拳有天壤之别!
从前辈大师的拳论中可以看到,从形意拳到太极拳,都是在义无反顾地追求着更加强大的能量传簇与技击能量的,所谓的松沉只不过是追求巨大能量传簇的方式,而绝不是松懈!太极拳的所以技击方法都是以巨大的能量传簇为后盾的!
现在大家习练的以松懈为主的太极拳,在一些人按图索骥、照猫画虎的结果,是在习练不出以心行气的巨大的能量传簇的情况下,将横行霸道的太极拳故意向健身体操方向转变的结果。
我们对于太极拳的观念虽然应该与时俱进,照顾一些人的健身需求。但是,对于传承太极拳本身,是必须要按照太极拳的真意传承的,太极拳横行霸道的技击功夫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
陈、杨、吴、武、孙这五大派太极拳,有一个演化过程。
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繁荣发展的源头,其他各派太极拳均由陈氏太极拳所出。
但是在杨露禅在王府向世人展示出太极拳以前,太极拳名不见经传,不为世人所知。由此可以推断,陈氏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实战技击经验。
太极拳被杨露禅先生弘扬以后,大家纷纷去向陈氏太极拳学习。这些去学习的人,本身就是有实战技击经验的武者,所以不但能够很快学会太极拳,并且又能够通过实战技击经验不断发展完善,所以杨、吴、武、孙作为后起之秀,其太极拳理论与实战技术很快就超越了陈式太极拳。
陈、杨、吴、武、孙这五大派太极拳有什么区别呢?
陈式太极拳已经具备了太极拳的所有要素,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阴阳转换、对拉拔长等,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陈式太极拳没有把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阴阳转换、对拉拔长追求到极致的程度。尤其阻碍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就是其固守的弓马步、圆裆,在这个双重的状态下,为了完成一气之起落就必然要挺胸拔腹,这些都是从外家拳向内家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产物,陈氏太极拳没有看到弓马步、圆裆导致的双重的弊端,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结果双重导致了虚实的阴阳转换不灵活,从而耽误了压缩旋转的能量生成与对拉拔长的形成,致使能量传簇无法达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所以只能用外形动作去弥补这个缺陷,这就导致了陈氏太极拳的能量蓄发必须要借助大开大合的外形动作,其能量蓄发中基本上只有上下的对拉拔长而没有横向内外的对拉拔长,其发力主要依靠能量的鼓涨发力,即主要利用上下贯通之力蓄发能量,挺胸拔腹就不能生成内外的对拉拔长。这种能量蓄发在横向内外来说,基本上是单向的能量蓄发,所以就不可能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而杨、吴、武、孙四派太极拳,均放弃了双重而改为单重,实现了周身上下、内外的双向能量传簇,收身中定,实现了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这四派太极拳,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对拉拔长的能量传簇,即从使用外张鼓涨的能量传簇技击逐步过渡到使用三心归聚的能量技击。
杨露禅先生很快就看到了双重的弊病,改为单重。这简单的一改,激活了压缩旋转、阴阳转换、对拉拔长。因为单重便于旋转,所以旋转生成的横向能量传簇很快就出现了横向的对拉拔长,有了横向内外的对拉拔长,身体就能够内外双向传簇能量,就很快达到了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所以外形动作就小了,也没有发力动作了,拳随身走就行了。
而各派太极拳的区别,就在于对拉拔长的运用。
杨氏太极拳对拉拔长均衡,三心归聚与四梢鼓涨的能量平衡,能打能吞吐。
吴氏太极拳则开始注重三心归聚的能量传簇,着重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逐渐过渡到以吞吐技击,而不主动打了。
到了武氏太极拳,则将三心归聚的能量传簇发展到极致,周身能量回缩,外形动作极小,已经完全利用吞吐技击了。
孙氏太极拳则融合了太极、形意、八卦的理论精华,将形意拳的一气之起落与八卦掌的圆研之道与太极拳合一。
所以从外形动作来看,随着内缩能量的增强,太极拳有一个逐渐从大开大合的大架拳向小架拳发展的过程。
而太极拳与形意拳比较,就是形意拳是一气之起落的虚实转换,太极拳在形意拳基础上加入了阴阳转换,使得一气之起落能够循环往复地进行,就变成了一气之循环起落。所以,太极拳就是由无数个形意拳的能量蓄发组成的。但是由于阴阳转换,使得太极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达不到形意拳的巨大程度,即在打的方面就不如形意拳了,但是在吞吐方面却远胜于形意拳的化劲。
另外,从以上前辈大师的太极拳论中,大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
那就是除了陈式太极拳,其他各派太极拳均把单重列为主要话题而论述一番。其实单重这个问题,只需提出要求即可,不必过多论述。
因为其他各派太极拳均出自于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算是其老师了。但是对于老师的错误也不能不说出来,所以其他太极拳就对于单重的问题都作出特别论述,为的就是扭转陈式太极拳给大家造成的错误理解。
本书为内家拳发展、振兴而写,所以要实事求是,不能曲意逢迎。对于陈式太极拳的落后,我不顾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如实写上,否则必将耽误内家拳之发展、振兴!
如果大家对于我写的有不同意见,我乐意并欢迎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证明我错了,我就公开道歉!
第十章,八卦掌
董海川先生没有留下拳论,只有程廷华先生有一段拳论,被孙禄堂先生收入《拳意述真》一书中。我没有专门习练过八卦掌,只是接触过,现以形意、太极之理解释程廷华先生拳论,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
程廷华论八卦掌
(原文)练八卦拳之道,先得明师传授,晓拳中之意义,并先后之次序,其实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一气者,即太极也),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所以一气八卦为其体,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若是言练,先晓伸缩旋转圜研之理。先以伸缩而言之。缩者,是由高而缩于矮,由前而缩于后。从高而缩于矮之情形,身子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而缩于后之意思,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若是论身体伸长而言之,伸者自身体缩至极矮极微处,再往上伸去如同手扪于天,往远伸去又同手探于海角,此是拳中开合抽长之精意,古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所以八卦拳之道无内外也。研者身转如同几微的螺丝细轴一般,身体有研转之形,而内中之轴无离此地之意也。旋转之,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至于身体刚柔,如玲珑透体,活活泼泼,流行无滞,又内中规矩的的确确不易。胳膊百练之纯钢,化为绕指之柔;两足动作,皆勾股三角;两手之运用,又合弧切八线。所以数不离理,理不离数,理数兼该,乃得万全也。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身之所行是孝弟忠信,无事口中可以常念阿弥陀佛,行动不离圣贤之道。心中亦不离仙佛之门。非知此,不足以言练八卦拳术也;亦非如此,不能得着八卦拳之妙道也。
(介绍)习练八卦掌,首先要得到名师的传授,了解八卦掌的道理和习练的先后顺序。
其实八卦,本是由一气之变化而分出来的,这一气就是太极,就是一气之起落。一气仍是八卦、四象、两仪之合。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八卦两仪四象之外亦无太极,此皆一体也。所以一气为八卦之体,六十四变,以及七十二暗足互为其用,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道。即八卦掌不分内体外用,而是体用合一,无外无内。八卦掌体用之精髓,远在六合(只天地人之六合,非形意拳之六合)的天地之外,近在合一的身中,即万物皆是其理也。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之道焉。八卦掌之道大到无所不包,其应用至神明的阶段则无所不存。
八卦掌内里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一气之起落,其外形动作的八卦、六十四变,均由内里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直接生成于外形动作。
从习练八卦掌来说,先要明白伸缩、旋转、圆研之理。就伸缩来说,缩就是身体由高而缩于矮,身体由前探而向后缩。身体从高缩于矮时,身体如同缩至于深渊;从前缩于后时,身体如同缩至于深窟。如果就身体伸长而言,伸要由身体缩到极致处开始,往上伸如用手撑天,往前伸如手探于天涯海角,此为拳中劲力开合抽长之精义。
古人云,大无外,小无内,放开则弥漫于天地,收起则可藏于一点。所以八卦掌之道无内外,伸时劲力可达六合之外,缩时劲力只在一气之体。
伸缩、旋转不但是八卦掌内里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同时也是八卦掌的外形动作;而圆研则为八卦掌的神意。圆为外形之一圈,意同“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研,就是体意,旋转如螺丝之轴,身体虽然有旋转的外形动作,而内里中定。旋转则步法放开,迈足望圈旋转,圈内之动静无不知晓包容。圆为身体绕敌人之圆意,研为自身旋转之圆意,圆研,即自身与对手阴阳转换合一之圆意。
身体要有刚有柔,如玲珑通透,活活泼泼,流行无滞。
八卦掌内中规矩确实不易掌握。胳膊先要习练成百炼纯钢,再运化为绕指之柔;两足之动作,皆为勾股三角之理;两手之运用,又与圆弧切线同理。所以八卦掌之理不离数,理数兼备乃得万全。
八卦掌之伸缩,即压缩的阴阳转换也;加上旋转,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也;圆研,意也,圆为有形之圆;研为无形之圆,内里不离一心一气之圆。圆研为意之一体,压缩旋转为气之一体,气之压缩旋转达于外形动作,即为伸缩旋转,意气合一即为八卦掌。此为“伸缩旋转圜研之理”。
即八卦掌与形意拳、太极拳同理,均为内里一气之起落无限循环组成,外形是伸缩旋转也。只是形意拳、太极拳用以心行气抽合出身体的压缩旋转,压缩旋转不具外形,而八卦掌则直接张扬内里的压缩旋转之形于外形的伸缩旋转,是故内外不但一体,亦是内外统一动静,故无外无内也。内里的压缩旋转与外形的伸缩旋转合一即为圆研之理。
郭云深先生讲的在九竿中穿插打形意拳,就使得形意拳具备了八卦掌之意。如果形意拳的架势再张扬一些,就与八卦掌无异了。
八卦本是一气变化之分,即八卦掌的技击能量依然是一气之起落,再加上阴阳转换。
孙禄堂先生将八卦掌的圆研作为太极拳的意,加入到孙氏太极拳中,所以孙氏太极拳的压缩旋转是最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