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265/300】《走出剧情》李雪著。你敢不敢这样活着——对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不再妄想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停止所有要求与内心戏码。只是去看,看真相是什么,看“你是什么”,而非“你应该是什么”。当下的身心渴望,是你唯一的上师。不再定义好坏对错,允许自己“如你所是”,而非“如你所愿”。慢慢地向内观看,释放掉你所有的固守,你就会看见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伴侣、真正的孩子,以及所有真相。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激情,看见真实的外界。
自由=界限
逻辑=事实
自我负责+敢于从被植入的信念中解脱=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第一章剧情里没有爱
一、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1、“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
2、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剧情”。
3、真实有爱的关系里没有或很少有付出感。看不到对方真实需要,却以为自己的付出是爱对方。
4、解套是一个身心共同淬炼、涅槃重生的过程。发现自己重蹈覆辙的时候,不要指责自己,埋怨自己,应当表扬和鼓励自己觉察到这个坑了,这就是跨越性成长。
5、允许,活在真相中,承认真相,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6、界限即自由,当我们尊重每个人的界限时,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如他所是,活好自己。
二、做自己的解套人
1、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过一生,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过一生,就是对父母、对自己最大限度慈悲。
2、成人修行常见陷阱:威胁,让自己变得更正确。
3、心灵成长,我们要与之和解的其实是自己内在的父母。改变内在父母跟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
三、心智发展源于体验而非知识
1、最好的父母不会切断孩子的体验,允许孩子完整地按照自身意志体验生命。
2、尊重界限,才能建立彼此都省力的关系。所有的心智发展都需要以体验为支撑。
3、高效率地解决问题,需要具有与事物本质链接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自由的体验,通过体验与事物本质链接,发展出心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从自体自恋走向客体关系
1、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创伤,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双方一起努力,从一个人的世界中走出来,建立有客体、有他人的世界。
2、孩子所思、所想、所感并没有被听见、被感知,父母为他们做多少,她们不仅不会感恩,反而会反感,觉得被控制。
3、孩子跟大人一样,是需要被倾听、被看见的人。
4、关系存在让我们真正放松下来,学会了信任和交托,在关系中学习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得到对方的回应,确认自己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在关系中看见对方的存在,确认对方的感受,帮助对方活出独立存在感。
五、所有能量用于发展自我
1、能够理解你的人,自然会跟随你、支持你。
2、自己能对目标负责,别人才愿意鼎力相助。
六、不要向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索爱
1、母亲要能够走出一个人的世界,然后再去感受婴儿,修复联结,只要能够再次去听、去看见真实的对方,一起努力修复,关系就会越来越默契。
2、父母攻击和羞辱孩子,就是在捍卫自己,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和允许,不再参演父母的剧情,把能量用在过好自己的人生上。
3、保持开放心态,愿意去认知自己的内在剧情,去觉察内在剧情不等于真实的世界,渴望看见、了解真实的对方,那么童年的创伤再大,也一样能够过好日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二章清醒地活在真相中
一、人格健康的标志:有能力和解
1、保证夫妻关系得以维持的核心因素:夫妻两人有没有和解的能力。
2、一个人人格健康的重要标志:可以发生冲突,也可以和解。
3、内在的自己和父母是结实的,我们就敢于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即发生冲突,也能够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这样的关系才是坚韧的。
二、警惕隐蔽的权利关系
1、表达需求要直接简单地说出自己要什么。
2、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先从自己开始,学习直接简单地表达需求,包括直接简单地拒绝别人,而不是先去证明需求不合理,证明“你是错的,所以我拒绝你”。
三、肯定对方的感受
1、当对方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要忍住,不要着急去解决对方的情绪,而是倾听对方,给对方一点空间。
2、避免侵犯别人的界限,好心办坏事。
四、在情感勒索中长大的男人
1、家庭里最孝顺的那个孩子,往往都是童年得不到父母的爱。
2、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但是孩子有觉醒的意识,懂得反抗,懂得表达界限,那么也可以放心,因为这样的人依然保有表达情感的通道和能力,能够和另一半携手成长,创造爱。
五、付出感,婚姻关系的坟墓
六、婚姻的底线——在一起真的不开心
七、对与错的自恋捍卫战
1、只有选择合适的那个,才能活得轻松幸福。
2、一起成长,一起面对。
3、危难见识真实的人性。
第三章不与真相较劲
一、成长,不要太用力
1、内在问题模式的呈现,几乎无可避免地会触发我们的焦虑,让我们特别想改变自己,活成更好的样子。
2、想要活得更好,确实需要不断地让自己成长,但是一旦用力过猛,这种美好的成长动力又会变成新的牢笼。
3、当一个孩子得到无条件的陪伴、无条件的允许时,他的状态自然会慢慢改变,成年人也是一样,也需要无条件的爱来静待花开,做自己最好的父母,不含期待的陪伴自己内在的孩子。
4、最快的成长路径,其实恰恰是最温柔、最不用力的——看见自己,放过自己。
二、不优秀,不配活
1、想要得到救赎,自我负责才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三、不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囚笼
1、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天然的精神内核来指引,父母能做得最好事情,就是保护这个精神内核不被破坏,在爱和自由的土壤中,智慧会自然发生。
2、孩子之所以懂事、自律,恰恰是因为父母不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才能够保持内在的节奏,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3、尊重界限: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应当尊重孩子的界限,让他做主;如果涉及父母和孩子双方的事,则需要与孩子协商。每个发出内心自律的孩子,都是被充分尊重、给予自由的孩子。
4、当我们肯放手给孩子自由,当我们肯把注意力从挑孩子毛病转移到自己的内心,为自己而活,就是放过孩子也放过了自己。
四、评判与不接纳让关系受伤
1、评判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正面意义,只会加重自己内心的分裂和痛苦。因为当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可能舒服,自己也不可能轻松愉悦。
2、真正伤害关系的是评判和不接纳。评判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3、只有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全部的存在,才会明白每个人、每个当下的行为选择都是有原因的。在全部的真相面前,所有的评价都会消失。
五、哪里有改造,哪里就有反抗
1、活在改造别人的妄想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给自己造了一座监狱。
2、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尊重孩子的界限,不去控制他。
3、释放自己,去体验这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丰富人生。
六、带着孤独,活出丰盛
1、如果生命中有一个肯用心陪你一起体验世界的人,那当然好,要是没有也没有关系,可以现在就出发,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世界,也可以很精彩。
七、内向,因为关系是对自己的损耗
1、关系是为自己积聚能量,还是损耗能量,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
2、父母与孩子共振模式:共振互动型(最理想关系模型,双方都得到滋养)、以母亲为中心型、无关反应型和情感逆转型。
第四章回到内在中心
一、积极地不改变自己
1、接受现状,聆听身体的声音,呵护内在欲求,顺应内心渴望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2、用心陪着自己,我们的内在自然会生发出蓬勃的本能,去发展自己。对于孩子,给予爱的陪伴,静待花开。
二、内耗的外驱力与创造性的内驱力
1、婴幼儿时期,被父母及时满足,是一个人的主要诉求。
2、儿童时期主要诉求变成了自由探索,不被评判和打扰。
3、内驱力是生命力本身。不是要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而是不要破坏他们的内驱力,父母尊重界限,不要把自己的要求、期待、焦虑、恐惧加诸孩子身上,父母做到了这一点:孩子就能听从内在召唤,发展自己,保有内驱力和创造力。
三、躁狂与抑郁,硬币的两面
四、难以觉察的深层自恋
1、无论一个人意识上多么理性,多么通情达理、宽容大度,内心深处也有可能藏着巨婴的自恋。
五、关系的真相,在感受中
1、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剧情,偶尔也会不可避免的掉进剧情,在关系中制造冲突。2、值得你珍惜的朋友,一定真心希望你越来越好,不会持续地把“你不行”的剧情投射到你身上,让你总感觉能量低沉、被卡住。在那样的关系中,对方潜意识里的目的可能并非为你好,而是希望你承接他内在的负能量投射,让你扮演他内心戏中的一个角色而已。
3、真相很简单,真相就在自己的感受中。
六、缔造幸福的神经回路
1、如果有一个剧情让你屡屡中招,自己明明不想,却总是滑入固有模式,那意味着你内心深处有种渴望未被满足。
2、用理性和智慧亲手去创造满足的体验,缔造幸福的脑神经回路。倾听内心渴望。
第五章当下就要幸福
一、关系中的自我功能的阉割
1、女人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自由的人。
2、只要父母侵犯孩子的界限,对孩子自己的事情指手画脚,就会造成孩子对自我功能的阉割。
二、百分百的自我负责
1、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我不再要求任何人对我的痛苦做出改变,我直接去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
三、意识与潜意识的撕扯
1、多接触真实世界,逐渐从头脑中那个封闭的世界走出来,就会慢慢疗愈。
2、觉察到自己的剧情,放空头脑中的剧情,自然就会知道怎么做事,拖延的问题就随时解决。脆弱的程序化假自我。
3、最常见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呈现出社交方面的障碍和情感回避。
4、你没有办法改变别人,只有当一个人自己真正想要改变的时候,别人才可能帮到他。
四、不完美也有滋有味
1、只要肯放过自己,承认自己的局限,不完美的人生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五、逻辑思维链接事物本质
1、逻辑思维能力就是直接回归事物本质的能力。
六、别让童年的标签定义你一生
1、标签之下,无人自由。试着走出标签定义的人生轨迹,全然的活出任何面相,体验任何体验,都没有错。
七、平庸的恶与团体正确
1、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被爱照见的结果,而不是拼命追求所谓更好的、更正确的自己。
2、警惕团体正确,保持独立思考,保持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