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早上在街头公园用最悠闲的散步进行锻炼,我前面, 连跑带跳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后面紧随的是奶奶或者姥姥,和不停歇的叮嘱:
慢着点,别摔了!
看着路,小心路上有石头!
从这边走,别走那个坡!
前面有水,绕着点走!
.......
前面一片树荫,奶奶赶紧追上去,要给孩子穿上厚外套,孩子挣扎不穿,奶奶说树荫下冷。穿上没三分钟,走出了小树林,奶奶又喊:宝贝,停下,我把扣子给你解开,太阳底下热!
这种全心全意为孙子服务的老人实在常见,每天腰酸背痛,更重要是口干舌燥,往往孩子不听话,不让干什么偏要干!
※ ※ ※
去年冬天寒假时亲戚夫妻两带着上二年级的孩子来北京玩。难得赶上北京下雪,在小区里,孩子兴奋得去踩雪,捏雪球。孩子爸爸教育孩子:
你就不能好好走路,非得去踩雪,你看鞋都湿了!
玩什么雪,手冷不冷?裤子都脏了!
......
孩子扔下手里的雪,乖乖地好好走路,眼里遮不住的失望和委屈。他很听爸爸的话,也怕爸爸。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下雪时的乐趣就是要没人走过的雪地上去踩脚印,然后回头看身后雪地上一串清晰的脚印,满足又满意,而且哪里雪深往哪儿去。至于雪地上的玩耍就不用提了。那时候冬天冷雪也多,湿着衣服湿着鞋回家是经常的事。
我知道这个爸爸每天给孩子做饭,带孩子外出碰到人多的场合, 怕孩子走丢,小时抱着长大牵着孩子手,绝对是爱孩子的爸爸,其实他也知道孩子玩雪本来没什么,只是更希望看到一个令行禁止的听话孩子。忘了自己当孩子时的感受了。
※ ※ ※
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三十几岁的儿子得了抑郁症,给妈妈打电话说要自杀,请妈妈帮着照看自己的孩子,妈妈吓得来求助开导儿子。 表情冷漠的儿子诉说对妈妈的怨恨:小时候在学校因为身体瘦小被同学欺负,妈妈说你自己老老实实,别人怎么会欺负你?
被老师体罚,妈妈说:肯定是你做得不对,老师才会罚你!
想让妈妈帮他和老师讲理,妈妈只会道歉,给同学家长,给老师。
我们以为这是个不顾孩子的妈妈。可是,儿子又说,妈妈管得太多,就算现在三十多了,喝水大口小口,先吃饭还是先喝汤,穿不穿秋裤大衣......什么都管!
叙述中,儿子的情绪由木然到痛苦到压抑许久后的爆发,“他觉得透不过气,他已经不想和妈妈讲话沟通。”
旁边的妈妈,无辜又无助。她不是冷漠狠心、不管孩子的妈妈。她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受欺负,只觉得孩子不愿上学是不懂事。 她后来也听说学校的那个老师经常体罚学生,下手狠,曾一巴掌把学生的牙打掉,她也很后悔后怕。
她也关心自己的孩子,可现在每一次的关心都变成争吵。
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也没有相同的家长,绝大多数的家长恨不得对孩子倾尽所有的爱,但为什么,我们的爱,常常成了对孩子的一种负担和侵扰, 我们的关心让他们觉得烦?
烦人家长特征一,永远觉得孩子没长大,需要无微不至的保护。
现在的家长已经不满足让孩子吃饱穿暖,都知道给他们足够的安全,。
足够的安全常常就被演绎成无微不至的关怀。小时候写作文,特别喜欢用这个词形容父母。要么事实如此,要么感觉应该如此。但这是个细想起来让人感到窒息的词。
有一种爱,叫无微不至;有一种毁,叫无微不至。家长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指导下,避开所有的坎,躲过所有的坑,不摔跤、不跌倒、一生完好无损平安顺利。家长的过度爱护限制了孩子摸索和探索的经历,也也剥夺了通过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的体验和成就感,影响他们动手能力、判断能力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关闭了孩子的一个重要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建立通道。
就像我们必须要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真正自己走路。当一个孩子可以自己站立、可以自己走路时,虽然他们那时还不会用言语表达,但他们内心当时一点充满自豪。
龙应台说过,父母和孩子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种渐行渐远,不是孩子离家还是父母离去的那一刻, 而是在孩子长大的每一天,你留给他的空间一寸一寸地增加,一步步地,把舞台让给他,让他做自己的主角。我们都在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所有,但忘了有时候、到时候,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不要再给,把我们一直扶着他们的双手收回来,只在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拥抱。
烦人家长特征二:没有明白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有的家长特别辛苦,吃饭穿衣、嘘寒问暖,可孩子常常不领情,像上面第三位妈妈,她尽所能抚养孩子,操心吃操心穿,结果孩子精神颓废抑郁,甚至谈起母亲有隐隐的怨恨。 她觉得自己错了,可是不知道错在哪里;儿子觉得他有怨气,可说不出为何而怨。
孩子肚子饿,你却给他一件一件添衣服;孩子需要你的信任和理解,你告诉他挨打是因为不听话;孩子需要你的肯定和认可,你说我每天花心思花世界给他做饭。孩子需要你看见他、听见他、感受他的感受时,你只给了他不停唠叨的嘴巴和不停忙碌的后背。
明白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是很多人欠缺的能力。 孩子需要信任,家长给安慰、孩子需要安慰时,家长给出的是指导;孩子需要指导,家长给鼓励。孩子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父母的付出总得不到回应。父母放下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看见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情绪才能明白孩子是需求。
烦人家长特征三:表达方式的不妥和欠缺(
我们都看过那种文章或电影吧,孩子长大了,回想当年,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文章读起来有多感人,就有多遗憾。孩子的感概越深重,教训就越沉痛。如果当时我们用对了方法、用对了表达,孩子及时正确地明白我们的意思,知道我们的用心,就不用错过了感情的正常交流,也错过了了当年想传递的经验指导教训。
表达的明明是担心,孩子听着是埋怨;明明是鼓励,孩子感到的是压力;明明是表达好意,孩子觉得是轻视。想让孩子听你说,看你做,我们得先学会听懂看懂,明白他们,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在我们的表达力课程里,第一课我们不是教怎么发音吐字、怎么演讲主持,而是如何不说话,用耳朵和眼睛来倾听。倾听作为一种表达,常常被遗忘和忽略。
我们不但要做负责的家长,还要做智慧的家长。智,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行动力,知道怎么做;慧,是只有用心才有的领悟力。智者起于知,慧者明于止。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又不让给他侵扰和负担,家长需要智慧,需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