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2日,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在无锡巡演,我这个不懂艺术的父亲,陪孩子走进无锡大剧院,一起观赏了名不虚传的世界第一舞剧。
说实话,我当时真没看懂剧情,但能切身感受到现场狂欢的脚步节奏、优美的乐器演奏和新奇的曲风重奏。
观演结束后,我立马上网恶补《大河之舞》相关知识,感叹自己经受这样的艺术熏陶太少、太晚,幸好孩子能够尽早见识到世界一流舞剧,这对培养她的艺术修养有帮助。
像我这样不懂艺术的家长,还能不能和孩子一起玩转音乐呢?以我的认知与做法,还真可以。我总结出父母陪伴孩子玩转音乐的三部曲,与朋友们分享。
第一部曲:陪孩子听音乐
像我这样不懂艺术的家长不在少数。我第一次接触高雅艺术,走进剧院观看舞剧、话剧(至今都没有现场观看过歌剧),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小时候基本上没有听过西方的古典音乐。
为孩子提供多样的音乐体验环境,让他们尽早接触高雅音乐,这是不懂艺术的父母们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城市生活的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只要你重视孩子的素质成长,带孩子去剧院观赏高雅音乐会,这是帮助提升孩子艺术素养的必修课。
我家闺女萌萌,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年去剧院观赏各类儿童剧、音乐会不少于5场,她妈妈陪同参与的时间更多,我一般只观看重要级的演出。比如像前几天《大河之舞》这类风靡全球的经典剧目,我不管多忙都要陪孩子一起欣赏。我除了希望能补上高雅艺术这一短板课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观察孩子在现场的神情和状态,以便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观赏引导。
平时,我特别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收听古典音乐的环境。比如,我每天早晨开车送孩子上学路上,利用20多分钟的零碎时间,用手机播放“得到”上的《雪枫音乐会》内容给孩子听。孩子不一定每天都能专心听,即便作为车内的背景音乐,能够每天在孩子的耳边响起,时间长了对孩子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少我坚持听半年下来,开始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化。
第二部曲:教孩子弄音乐
前段时间,我听到罗胖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每天60秒中,讲述他在上海遇到钢琴家孔祥东谈论孩子学音乐的内容。
孔祥东老师说,小孩子学音乐,最好的起步其实不是学钢琴,而是打击乐。因为对音乐来说,节奏感比旋律感要重要,而且小孩子很容易通过打击乐,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信心。
孩子弄音乐的正确姿势是从节奏感培养开始,这跟我们人类大脑天生喜好节奏有关。“得到”APP上的《Dr. 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介绍了父母如何利用节奏游戏与孩子玩转音乐,值得家长们借鉴。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Dr.魏解释了被神化的莫扎特效应,即很多父母认为从小给孩子听莫扎特音乐,孩子就能变聪明。Dr.魏说,单纯给孩子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都达不到外界传闻的那种让孩子变聪明的效果,莫扎特效应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要让孩子边听音乐边打节拍。
科学家曾对世界各地的数百种音乐进行分析,发现在全世界音乐中包含了18个普遍规律,这其中跟节奏有关的规律就占了三分之一,甚至没有任何音乐训练的人也能用“可预测的音乐节拍”制作歌曲。为此,科学家推测节奏感就像是进化给我们大脑安装的硬盘一样,是大脑中存在的一些非常底层的连接,这些连接是不同文化的人群都共有的,不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如果让孩子听着音乐的同时打着节拍,每天坚持20分钟,足以影响孩子的记忆、语言、注意力等认知能力。因为孩子在听音乐打节拍的时候,既要协调听到的声音,并准确感知节拍的时间点,又要协调他的身体运动打节拍,这需要同时调动大脑的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顶叶的功能。
和孩子一起玩边听音乐边打节拍的小游戏,即使你不懂音乐,你也能参与进来。下面结合Dr.魏和我本人的一些经验,介绍三种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的做法:
1.跟着音乐打节拍
孩子还不太懂节拍规律的时候,你可以给孩子多听听几种节奏、韵律不同的童谣,你示范着打出节拍,让孩子跟着模仿。你可以慢慢让节奏变化得更复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模仿着你打节拍。如果你不懂节拍,可以用设备随机放不同节奏的童谣,让孩子跟着童谣打节拍,等孩子越来越会玩这个游戏了,你还可以增加难度,比如放旋律更复杂的童谣。
2.创设场景玩节拍
你可以创设一些场景,让孩子就着这个节拍唱歌、跳舞或者玩乐器。比如你在一个下雨天,先对孩子说:“叮咚叮咚,现在开始下雨了。”孩子根据你的描述开始表现出一些简单、缓慢的节拍,然后你接着说:“雨越来越大,变成暴雨了。”孩子可能跺脚跺得更快了,敲鼓敲得更急了,或者弹琴弹得更快了。当孩子拍手、跳舞或者弹奏的时候,这些节奏和速度发生剧烈的变化,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3.利用乐器练节拍
孩子可以学习打击乐器训练节拍,培养对音乐的节奏感。比如小龄的宝宝可以配合着童谣、歌曲,玩些沙锤、摇铃、三角铁;大龄的宝宝可以学学非洲鼓、架子鼓,当然也不只是打击乐,任何乐器都可以锻炼到节奏感,重点是挑一个孩子感兴趣的乐器。
第三部曲:帮孩子爱音乐
帮助孩子爱上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形成自我驱动力,这是一流音乐人才成长的前提条件。不懂音乐的父母,不一定非要亲自上阵指导孩子练习,你只要做好一个听众,让孩子在每一次枯燥的练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就够了。
我闺女萌萌,从幼儿园开始学钢琴。如何让孩子每天愿意练琴?这是考验很多家长的一道难题。萌妈一开始,也像众多的家长一样,只督促孩子每天完成多少弹琴任务,孩子听多了也厌烦,两人时常为弹琴之事闹矛盾。
我在一旁看了干着急,我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与萌妈唱对台戏,只有私下里与萌妈沟通,“我们不能只简单命令孩子每天弹琴6遍,不妨试一试当好孩子的听众,说不定孩子自己主动愿意为你弹琴6遍。”我来试一试给你看。
前天晚上,萌妈又督促孩子赶紧弹琴,孩子不理睬她,两人闹起冷战来。我一看不对劲,赶紧出场救急。“宝贝,还记得周二咱们一起看的踢踏舞表演吗?你来帮我伴奏,我来跳踢踏舞。”孩子听后,马上跑到钢琴旁开心说“好耶”。
“现在,有请著名钢琴演奏家萌萌钢琴伴奏,舞男朱斌表演。”我高声对孩子说道,试图营造一种正式演出的仪式感。孩子认真地弹完一首曲子后,我赶紧接着说:“爸爸现在改用一只眼睛跳踢踏舞,请萌萌帮忙再弹一次。”孩子乐意接受,高兴地又弹一遍。
“现在,我再换一种方式跳踢踏舞,只用一条腿跳,请再帮一次忙。”孩子听后又高兴地弹奏一遍。我连续换了六种不同方式胡乱地跳了六次踢踏舞,孩子配合弹奏六遍新学的钢琴曲。我跳踢踏舞锻炼了身体,孩子又开心地完成练习任务,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要让孩子真正爱上音乐,需要让孩子明白成为一流演奏家的进阶路径,这是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你作为父母,首先要知晓钢琴演奏者有哪些进阶水准,然后才能对孩子努力的目标进行引导,帮忙他们树立挑战自己的信心。
硅谷投资人、跨界高手吴军博士曾总结一份钢琴演奏者进阶的路线图,我把它梳理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这份进阶路线图分成六个级别,从低到高依次如下:
第一级:做到演奏准确,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
第二级:做到弹出来好听,要求有比较娴熟的手法和一点简单的专业技巧,特别是对某些音符的特殊处理,大约相当于钢琴考过 10 级水平;
第三级:能弹奏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动听,这就进入到专业入门的水平,可以在大学里搞一个售票的音乐会;
第四级:把音乐弹出层次感,这时一架钢琴发出的音乐像是几层不同的旋律叠加在一起,听众会听得如痴如醉,比如 20 年前在中国颇有人气的理查德·克莱德曼;
第五级:超出技巧的范畴,需要对音乐和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水平就能很好地诠释音乐,这时的演奏家可以被称为当代一流或者历史上二流的演奏家,比如英籍日裔的钢琴表演大师内田光子;
第六级:能够改变音乐史,在钢琴演奏的历史长河中堪称一流,比如 19 世纪的钢琴演奏家肖邦、李斯特和20 世纪的鲁宾斯坦等。
孩子越早知道爬上艺术高峰的精进阶梯,如能遇到良师的正确指导,加上长期的刻意练习,也许能攀登到艺术顶峰。
在孩子漫长艰苦的攀顶过程中,不懂艺术的父母,只需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提前告知孩子往哪儿爬;二是在孩子爬累的时候让她依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