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广为人知的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言语对人的伤害有多大。说话,虽非暴力,但伤害性极强、侮辱性极大。
职场上,同事特别注重细节,而我则有些粗心,那么同事就是“死心眼”。但如果我比同事更注意细节,那么同事就变成了“太马虎”。
如果我开着车,总觉得行人太不注意安全了,老影响我开车,心急的会骂一句“走路不长眼啊”。如果我走着路,那就看过来过去的车太烦人了,老影响我走路,情绪不好时就要骂一声“赶着去投胎啊”。
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在所著的《非暴力沟通》中说道:“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想一想,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会不会也经常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不符合自己的就会认为别人不对,从而会用一些伤害性语言来评判别人?
但结果,往往更不尽如人意。这就是作者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倡的:“非暴力沟通”提醒人们凭己之力,让爱融入生活,它能够促使人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在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的过程中,人们便会发现彼此内心的柔情与善意,从而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那么非暴力沟通的关键是什么呢?最基本的是要牢记四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我们必须客观地观察发生的事情,纯粹地以第三方视角,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不带主观因素,不带个人喜好,清楚的表达出来,不带任何的判断和评估。
我们经常做的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评判加入到事情中,最常见的就是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对这个事情做出结论性判断。“你总要这样不顾别人吗?你从来就这么自私吗?你一直就这样无理吗?”这些,其实都是评判,而不是观察到的事实。
比如,你同事的文稿有错字,如果你说:“你总是这么粗心呢!”,这就是评判,“总是”是什么?“粗心”是什么?其实都是指责和发泄自己情绪的话,这样很可能让同事也同样发泄情绪。“我没有总粗心”“你怎么这么说?”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是这么说:“你看你写完的这个文稿,里面有3个错字。”这就是把具体的事情说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观察”。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对于观察到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感到很高兴、很害怕、很恐惧、很开心、很气愤等等。说感受的时候,不要加上自己主观的想法、看法。
日常生活中,恰恰我们经常会加上自己的看法,这和第一要素“观察”中的评判相似,只会让人感觉到指责,常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比如说在家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话语。妻子:“你看你又把脏衣服扔沙发上了(这本应该是观察,妻子说话已经加上了自己的评判)。真让我生气,说你多少次了,总是这样,从来不听(这本应该是感受,事实上妻子只是说了自己的想法,给丈夫贴上总不听话的标签了)。”
这怎么可能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丈夫多数会反驳,接下来进入恶性循环,双方就会你来我往地吵起来了。
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的脏衣服脱沙发上了,没有收起来(观察到的事实,没有加上自己的评判)。这让我很不舒服(感受,没有指责性的看法)。”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表达清楚是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比如说,因为我需要XX,因为我看重XX,因为我希望XX……
这里面的重点,是表达是因为自己的某些需要,而不是因为对方的某些行为。
我们最大的误区在于,经常把自己的需求,表达为因为对方的行为,导致自己怎样怎样,这实际上就是在指责对方。
比如一对恋人,女孩说:“你迟到了,让我等了这么久,你这样不在乎我,不顾我的感受,根本就是不爱我!”。这里,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而是在强行把行为转变成自己的想法,从而指责男孩,你来晚了,就是不爱我。
这个时候,很可能上演一出狗血剧“你听我解释”“我不听我不听”“你总不顾忌我的感受”“我没有我没有”……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你来晚了半小时,让我等了很着急。因为我真的希望你在乎我,太让我伤心了。”表达出:因为在乎你,所以让我伤心了。男孩感受到女孩因为在乎自己,所以才伤心,就会更加重视女孩的情感需求,会对自己的迟到行为道歉,而不是辩解。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
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请求对方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这里一定要注意说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孩子,你的书桌上乱放着书和作业本,让我感受很乱,因为我喜欢整洁干净,你是不是应该先收拾一下,对吧?”这就是请求。“孩子,你书桌上乱放着书和作业本,让我感受很乱,因为我喜欢整洁干净,等会再做别的,先把这收拾一下好吗?”这就是变成了命令,因为这里你提出了一个“等会再做别的”这个条件,就等于如果你必须先收拾好再做别的事。虽然看似请求的话,实际是变成了命令。
总结一下这四个要素,要观察事实,不要评判;要表达感受,不要看法;要说出需要,不要指责;要提出请求,不要命令。
说和听,都需要这四大因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变成了倾听者,应该怎么做呢?
重点是把对方的话,不要解读为评判、看法、指责和命令。要从事实上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正确倾听和理解。
比如:“当你听到我说……的话,你感到很……吗?因为你需要……,所以,你想……”。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获得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他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