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确有些玻璃心。看电视看书听音乐听演讲不论哪个总会感动、伤心、陶醉、兴奋得流眼泪,对于这种行为家人早习以为常并且不予理会,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每一滴眼泪背后的故事和感受。
而今天,内心有些湿润是因为幼儿园的两个孩子。
工作和孩子到底谁重要?
孩子幼儿园举行运动会,我和老公收到通知后积极响应,不仅请假还报名参加亲子活动,目的很简单,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孩子对于世界的感知和探索。运动会期间,大多数孩子们因为家人的到来异常兴奋,唯独一个小女生从头哭到尾,虽然老师一直在想办法安慰。
我立刻明白了,她的父母没有到场。
老师把孩子抱在怀里却无法阻止她脸颊流淌的泪水,就像顺流而下的小河永远不会干涸。她的小手在胸前无助地搓着衣角,眼神中却有种接受事实的漠然,我想也许是哭了很久的原因。
可是突然,孩子抓起老师的手背使劲地咬了一口,咬完后舔了舔嘴角。看到这一幕时,我突然有些害怕,因为恍惚间看到了孩子嘴边露出的邪恶笑容。
一定是我看错了。
内心在流泪。一种叫阴影的情绪挥之不去,只能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说,尽我所能不要让她失望。
所以,什么是成功?
“爸爸今天工作特别忙现在必须走,你自己在这里啊。”身后一位家长对女儿说道。“嗯”,她回答并继续和旁边小朋友玩耍。几分钟后,老师身边多出一个嚎啕大哭的孩子。
想起小时候召开家长会,放学后我总会在门外拥挤的人群中寻找老爸或者老妈的身影。我们可能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张望中,明白了欢喜和失落的不同心境。
也许你会说,作为一名社会人必须理解生离死别的各种状态,不然怎么面对人生种种不可预料的跌宕起伏?是的,你还有领导和同事需要协调,还有公文和应酬需要处理,还有欲望和梦想需要坚持,可是这些真的就可以成为一次次拒绝孩子的借口吗?
查尔斯·汉迪,被誉为欧洲的彼得·德鲁克,一代管理大师,自由职业者的创始人,“组合式工作”的发明者。他曾经以为自己伦敦商学院的成就远比在乡村默默无闻的父亲要成功百倍,但是看到葬礼上纷沓而至前来吊唁的人群,他突然明白这位老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因为仅仅依靠工作来支撑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它无法装载自己的热情、奉献和对于家庭的责任。
热情是我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奉献是我们力所能及给予社会和别人的温暖,而责任是与生俱来或者充当某个角色时必须履行的行为。可是所有的要素中,我们总是把工作夸大化,责任最小化,热情渐渐消磨殆尽,奉献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却从未实现。
而最终,工作似乎也是一塌糊涂不尽人意。
如何分配才最有效?
我们总是过于看重工作和自己,而忽略了家庭或者亲人。总以学习、应酬、考察等等的借口搪塞本该属于他们的时间,利用亲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善良,去完成自认为重要的工作和事务。可是,你的工作真就那么具有成效和价值吗?不一定。因为很多时候,时间在我们自以为的努力中浪费了。
上班后也许有份延迟很久的报告必须完成,可是开始之前提神醒脑的茶水没有泡好,方便工作的微信和QQ没有登录,昨天的快递还未查收,和同事之间日常寒暄问候没有开始,当这一切完成后,在还剩不到一个小时的工作中,叮叮~午饭的闹铃响起。是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工作繁忙。
彼得克鲁克的“组合式工作”理念中,他尝试把工作分为有薪、学习、家庭和义务四个部分,不是连续进行而是专职进行。比如每年6个月时间上班,3个月时间学习,2个月时间陪家人,1个月时间从事义务。也许这样的工作方式对于穷屌丝的我们而言太过于奢侈,如果有这样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我们肯定选择天天幸福地在家“葛优躺”了。
其实对于大师的境界我们除了膜拜,还可以内化。那就是转化成如何分配一天、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比如一天之内计划专门陪伴孩子,就不要看手机不要顾及工作或者以外的事情而选择全身心投入;如果计划完成一个项目报告,就推掉一切应酬不要朝三暮四地想着晚上的电影或者和女友的微信;比如一个星期计划读完一本书就不要在床头放置其他的书籍。
前几天有位二胎妈妈找我聊天,话音之内听到的是,带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收拾完大的开始哄小的,然后接送大的回家带小的,一天疲惫不堪却没有成就感,话音之外描述的就是现代人对于时间管理和个人管理不佳的混乱日常。
任何一件事情,连续全职的进行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固定的家庭关系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归属感,不间断的公益事务让我们人生有了意义,而有目的持续学习进步让我们不断升级不至于被淘汰,无法缺席的工作让我们衡量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时不再惧怕是否有经济报酬作为砝码。
所以,无论我们是朝九晚五的公职人员,还是刻苦码字的写作者或者没有日夜的工程男,忙碌对于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如何忙碌地深刻且有价值,如何扮演好不同时期的各种角色,如何平衡好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如何在创造未来的同时,给予我们亲人应有的关爱,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那么,现在问问自己,工作和家人,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