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选书的时候看到《简单教数学》时,就产生了好奇心,怎样能够简单的教数学呢?翻开目录,就看到了戴曙光老师从简单教数学的六个三、简单教数学如何达成、以及简单教数学这么来达成三个方面阐述了简单教数学在理论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戴老师通过简明的语言、详细的课堂实例来阐述了如何简单教数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化繁为简,使学生数学的理解更透彻,从生活实际出发,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如何简单教数学里面三原则中的简约性原则里面的应用题只有两类让我深受启发,作者戴曙光说到:“在我看来应用题只有两类:一类是总量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而解应用题也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种是用方程解,无论用哪种方法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解题的方法相同,只是方式不同。”
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应用题的学习最为困难,题目中的字数偏多,不想读题或者是读了题以后不理解题意,无从下手,以及题型的千变万化,更容易混淆,使得部分学生看见解决问题都有一点畏难情绪。
正好五年级上册会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看见这段话引起了我对自己课堂的深思:我仔细想了一下所有的解决问题题型好像真的都是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只不过是问题情境和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变化而已,但万变不离其宗,解决问题时无论是用算术方法解题还是用方程去解题,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学生会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会用方程去解题呢?
其中一方面原因是低年级学习简单的逆向思维问题,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一些,还剩3个,吃了几个?学生列出5-(2)=3时,这样列式是不正确的,要求他们列算式为:5-3,长此以往,学生的这种逆向思维就很难扭转过来了,导致用方程解决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一方面是在学生做作业以及讲习题的时候发现他们不理解题中的意思,找不到其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导致不会做题,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就从最切生活实际的事例出发,根据生活经验把自己带到题目中的已知信息里来,一步步的去发现里面的等量关系,找出了其中的等量关系,方程式也就自然而然的列出来了。把数学问题化为生活中的问题,不仅使数学问题变得简单,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经过几次的练习发现学生的解决问题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
说到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想到了一个词语:“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达成的水准与经过教师和伙伴的帮助能够达成的水准之间的落差,叫做“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达成的水准是现有发展区,据此可以把学生的发展区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三是学生独立或合作都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独立达成地任务就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学生之间合作的任务就让学生合作完成,学生独立或合作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就由老师我们自己来讲解完成。当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时,老师地讲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在备课地时候我们就要做到精备课,了解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到教学的起点、难点,还能提供学生喜欢的学习资料,还能科学的利用合适地教学策略,总之,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了解学生地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是课堂上通过与学生们的对话,第二是在课下与孩子们沟通的时候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等。在课前备课还要思考三个问题:1、学生已知什么?2、学生会怎么想?3、学生有什么困难?学生已知什么,就从学生已知的开始,学生会怎么想,就尽量让学生的想法暴漏出来,学生有哪些困难,就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当学生有了自信,就找到了自我,就会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