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苏州的高铁上,我见身边的小伙在看一部历史剧,非常精彩。详细问了,才知道是去年的剧,叫《大明王朝1566》。诚然,这使得我对大明王朝这段历史,有了浓厚兴趣。
很多年之前,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前几部,得知现在终于结稿了,便买了全套。翻看历史,难免被历史的真实,所惊骇住了。曾经活在印象中的历史人物,渐渐丰满起来了。让我尤为感叹的是这样的两个人。海瑞和王守仁。
海瑞是个非常正直的人,正直的有些偏激。无论是电视剧还是书里,他确实非常的‘冥顽不化’,说是偏激毫不过分。可在我眼中的海瑞,是个明白人。他可以将权倾一时的胡总督的儿子棒打一顿,并没收了胡公子的搜刮来的孝敬。然后派人将胡公子直接送去胡总督那里,并附上一封信。信中说,大人向来严于律己,对令公子更是。所以,您的孩子绝不会拿孝敬,这个拿了孝敬的一定不是您儿子,给您送来,让您全权发落吧。所以,海瑞懂人情世故,却不做违心的人情世故。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海瑞的外号,海笔架和海阎王。阎王一词,一定是由心里有鬼的人提出来的,所以他们怕这个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海瑞。另一件事儿,是海瑞在京户部任主事的时候,给皇帝写的奏疏。这封奏疏被誉为天下第一疏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流传千古,可是,皇帝不是你想骂,想骂就能骂的,还骂得这般一无是处。若是唐太宗那般的‘明君’都不免要下旨杀人,何况非常在乎面子的嘉靖帝呢!海瑞知道自己九死一生,提前备好了棺材。他知道嘉靖很难放过他,生死已然置之度外。明知是死,仍去直言上疏,这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正气。于是,每每我读《正气歌》时,仅能想到文天样和海瑞这两个人。
人活着,即使不能兼济天下,也要独善其身。海瑞做到了,他活的简单,明白,更难得的是干净。那种近乎纯粹的灵魂,让人赞叹。如果人有颜色之分,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是‘灰色’的,而面对海瑞这样‘纯白’的人,难免望而生畏。‘纯白’就是海瑞的活法,遵从本心,没有一丝的虚伪和做作。海瑞活出了海瑞,海瑞也超越了海瑞,所以,海瑞最终成了自己本来的样子,灵魂也得到了自由。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而明朝就是人杰辈出的朝代,另一个人也做到了,甚至更加厉害,他叫王守仁。
如果按时间顺序去写这两个人,是要先写王守仁的。可我任性(玩笑话)!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心学的创始人,后世喜欢称他王阳明。
王守仁是个很有趣的人,他不喜欢四书五经,却喜欢兵法。被状元出身的父亲一番训斥。于是,他埋头学了一段时间,又有了一个新的志向,做圣人!给父亲气得不行。最后好歹考了个举人,也分配了工作。但是对哲学的研究,对圣人的追逐他是从未停下脚步的。从佛教到道教,从孔孟到程朱。他想做的事儿,归根结底,无非是想活个明白。一次,他拜访一个佛法精深的大师。他问大师,家里还有亲人吗?大师说,老母尚在。他又问,那你想她吗?大师说,怎能不想?于是哭了个稀里哗啦,第二天就还俗去了。王守仁同学此时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开始了深深的质疑。他觉得真正的幸福或是成功,应该是遵从本心的。后来遭到严嵩的构陷,发配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此时,他的人生可能只剩下哲学和圣人这一条路了,于是,他也不骄不躁的,一边活着,一边研究哲学。当他想明白的那刻,中国又一伟大的哲学学派诞生了。而‘知行合一’,就是精炼的概括和总结。
王守仁同学道悟了,他也更加能看清楚人心,尤其是对手的。无论对手是谁,都不可能超越‘人’的本质。都说,懂文化的流氓可怕,懂哲学的流氓就更加可怕,懂哲学的将军,又有些诡诈的王守仁,那就是无敌了吧?纵观王守仁的职业生涯,被他打过的流氓和敌人还真不少。而且是个只占便宜,不吃亏的那种。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宁王叛乱’。这时的严党已经下台,王守仁同学响应了国家的号召,重新任职。说来也是命运,宁王不满朝廷很久了,一直招募幕僚和扩充军队,可偏偏就赶上了这个懂兵法,更懂哲学,又有些诡诈的王守仁。战争初期,为了争取时间,他用了诸多计策,一环一环的将危局扭转,言必中,攻必克。朝廷的正规军还没到,叛乱就被他剿灭了。虽然宁王不是个硬茬,但好歹手下十几万人呢!而且战争,可不是过家家的游戏,输了可以重来。
王守仁的心学,对后来明朝的影响也颇为深远。据说,《金瓶梅》这样的艳文,就是心学作用下的产物,意在解放人的思想,批判罪恶的封建伦常。心学是做人的哲学还是治世的哲学,我不好说。不过哲学本身就是‘无所用,无所不用’的学问。能将哲学学以致用是非常难得的,更难得的是,心学在某一程度上,开释了人性的本来,人活着的本来,那就是自由!也就是说,活的明白,方可自由!
海瑞和王守仁诚然不是一类人。海瑞的活法像太阳,他的光芒照射着每个人心中的阴暗。而他,却没有阴暗的死角。懂人情,不做人情的海瑞,是活的明白的。说他偏激,都是因为自身‘圆润’。王守仁也同样是个正直的人,不然也不会得罪严党,被发配了。但王守仁的活法和海瑞有些不同,他将解放人性,追求自由的本真,作为自己最高的理想,与海瑞心怀天下苍生遥相呼应。二人活法不同,却都获得了灵魂的自由。如何活着,本身就没有正确答案,方式更是数不胜数。唯有,坚守初心,不忘始终。这或许是他们二人的最共通点了。
最后,分享一下王守仁末年传给后人们的心学精要: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