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资治通鉴 晋国
继续晋国的话题,上次提到“看懂了晋国,就看懂了周朝。”意思是说晋国灭亡的根源和周朝灭亡的根源是一样的,晋国的命运轨迹和周朝的命运轨迹也极其相似。
上次还提到,这么强大的晋国,为什么就被灭了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假如你是晋国的某位国君,你能避免灭国的命运吗?
晋国最终灭于三大世卿家族(韩氏、赵氏、魏氏)之手,而这三大世卿家族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晋文公称霸时期,随着晋国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晋文公不断改革军事政治制度,将晋国二军扩编为三军,分别是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四个则是下卿,这就是晋国六卿。
晋国六卿的位置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占据,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对内协助晋公管理国家军事、政治,对外“尊王攘夷”,抵御戎狄、南蛮的入侵。
在后来的内部争斗过程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等五个家族或被驱逐,或被兼并,到了晋平公时期,只剩下了六个家族,六卿也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所把持。晋定公时期,范氏、中行氏衰落,便撤消了中军,六卿变为四卿。
(忽然发现,这是一个巨坑啊,如果要写长篇的话,绝对是好素材。11个家族,一边联手对外扩张,一边背后下黑手,灭家分地,毫不手软,想想就很精彩。)
就是这么讽刺,晋国灭亡的祸根恰恰来自极速扩张时期的分封。
有没有人尝试扭转晋国的命运呢?
有,还真有,这个人就是——智伯。
-智伯
智伯,智氏,名瑶,古代“智”通“知”,所以,有些古书中记作知瑶。智瑶是智氏家族领主,前475年—前453年期间担任晋国执政正卿。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
智氏始祖出自荀氏,名叫荀首,晋成公时,智首受封于智,立为智氏。所以,有些书中也称智瑶为荀瑶。
智瑶、知瑶、智伯、知伯瑶、智襄子、荀瑶是同一个人。
表面上看,《资治通鉴》开始的时间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会前403年),实际在第一卷中涉及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公元前403年。相当于采用了倒叙的方式,第一句话,先点出事件的结果: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这一事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家分晋”。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三分智氏。实际上,在三分智氏之后,晋国已经事实上分裂为韩、魏、赵三大势力,欠缺的只是一个名份而已。
这次事件的主角是晋国的四大家庭:智氏、魏氏、赵氏、韩氏。
智氏家族的领主是智瑶。
智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这段记载说的是智申(智宣子)和智果两人商议智氏家族的继续人选。智瑶担任执政正卿是公元前475年的事,所以,这段记载中的事件肯定发生在公元前475年之前。
智申有两个儿子:智宵和智瑶,智果是智宣子的弟弟。在确立智氏家族的继承人时,智申准备确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认为智瑶不如智宵。理由是,虽然智瑶有五个优点,但是,他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
智瑶有哪五个优点呢?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意思是:美鬓飘飘、身材高大;擅长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文辞流畅,能言善辩;坚强恒毅,果断勇敢。
这绝对是人才呀!多才多艺、能力超群的高富帅呀。为什么不适合当家主呢?
因为,智瑶的缺点是:不仁。
智瑶如此聪明能干,用来干点不仁不义的事儿,谁还能制约他?谁还愿意和他和睦相处?
智果断言:要是确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家族必然灭亡。
平庸一生的智申在这件事儿上表现得特别执拗,对于智果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
智果一看这架式,算了吧,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和你玩了,我自立门户——别族为辅氏。
-别族为辅氏
在晋国扩张期,多次出现另立门户的事情。比如,晋国大夫荀逝敖的长子荀林父,后来成为晋国世卿,其后别为中行氏;荀逝敖的次子荀骓,采食于程邑,曾任下军将,其后别为程氏;荀逝敖的幼子荀首采邑于智,其后别为智氏。中行氏、程氏、智氏都是出自荀氏。
看来,到了这一时期,别立氏族已经不是那么高大上了,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事,肯定有一套现成的规则和程序。
智果到负责此类事务的官员——太史那里进行登记,从此和智氏一刀两断,各不相干。以后,智果就变成了辅果。
咱们小帅哥——智瑶同学命运如何呢?
且听下回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