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站了,妈妈又去上班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
妈妈在乡下教书,爸爸在小县城教书,平时就我们父子俩,爸爸厨艺也不赖,可妈妈总是觉得,这事儿就该她做。一到周末,她便开启“弥补式”的主妇模式。打扫卫生必须一尘不染;多做家务完全不用老爸和我插手;狂喂我们,恨不得把一周的营养全部补上:“这个尝一尝,鱼要多吃点,汤我可是小火慢炖的,你们两个在屋里,都是急火火的快餐……”
这样的手忙加唠叨模式一直要持续到周日五点,走之前,那可是集中唠叨时间:“他爸,回来了给孩子买一双棉鞋垫儿,大冬天的,可得注意保暖……”
“轩轩,这个周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复习,下个周就要考试了……”
“冰箱里,还有我拾掇好的菜,记得蒸透了吃……”
“轩轩,手机少玩点,还有你也要监督你爸,也少看电脑,眼睛,颈椎都受不了……”
这样的唠叨,一直到车子开动。
再过五天,妈妈新一轮的唠叨又将会如期归来。
这五天时间里,享用这温情的唠叨的就是她的学生了。
——17年的教育生涯,每年度的期末班级总分,总是在全县名列前茅。我想这与妈妈无微不至的唠叨不无关系。
小学六年,我见证着妈妈的另一种“唠叨”,记得上六年级时,班上的一位留守住宿生生病了,妈妈一听说便赶往宿舍,询问病情,领去看医生,就诊完毕,带回宿舍,熟络的和做家务一样。
回办公室后,还特意给这位学生做了一碗香喷喷的酸菜拌汤,说是娃不舒服,伙食上的饭肯定不合胃口。没办法,我的老妈啊,总有一千个唠叨加忙碌的理由。
“吹一吹,小心烫啊!”
“吃慢点,喜欢吃了还有啊……”
“晚上睡觉一定要把被子盖好,明天记得按时喝药……”
估计是学生的病,也害怕妈妈的唠叨吧,很快,就恢复了。
妈妈的唠叨又开始惠及其他更多的同学啦。就这样,在唠叨中,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再回来看妈妈时,说的最多的,还是妈妈无微不至的“唠叨”。
妈妈呢,则沉浸在学生的夸奖里,继续唠叨,乐此不疲。
后来,无意间听老师说,唠叨,从修辞角度说,是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原来唠叨,是爱的反复——那一刻,我才懂得,妈妈的唠叨,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