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我觉得最好的传记,就是一个文学家写另一个文学家——种种境遇似乎写起来惺惺相惜,才能对他的人生感慨有着深切体察和描摹。否则我们开上帝视角,也不仅仅是想看生平大事记和八卦边角料吧。
据说苏轼被评为“最有人间烟火气的诗人”,因为幽默开朗的性格特别像邻居家的胖大叔,只不过这个大叔会写诗而已。但是命运没有因为他有才华就加以善待,估计是运气都用在文学上了,政治上就成了倒霉蛋。对照一下履历,虽然没法学习怎么当诗人,却能借鉴一个人在岁月跌宕里的心态变化。每一个人都是从无知少年出发的,可最后走到哪,却不一样。
21岁,进士。
姑且把它当成现在的高考后念大学吧。“愉快,冲动,野心勃勃,心境像一匹纯种马,焦急的抓着地面,打算冲入旋风去征服全世界。”
这个句子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年纪和心境,都与我们一模一样。
21到35
走入仕途当小官。这是完完全全是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样子:莽撞,张扬,追求业绩,能展露才华,却辨人不明;留下一大堆段子和梗,活脱脱一副中二病没犯完的样子。苏轼接地气儿的地方在于,即使天资纵横,成长和成熟都是正常人的节奏。年轻嘛,就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努努力再犯犯傻。
35岁到42
开始主政,从杭州到密州到徐州。有一点政绩,迎来第一个创作巅峰;有一些正常波折,一边努力收获一边思考人生。
人生的第一个黄金时段,性格走向完善而又有所成。据说这是男人最好的年龄,通过年轻的积淀和波折的打磨,慢慢的圆润通透,像熟透的好吃的果子。(嗯,这个比喻女权了。)
43岁到48
乌台诗案。按照剧本,应该是此时通过了年轻时的一系列考验,开始大展宏图,青云直上……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它完全是反着来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东边山坡上种地的人。
这一事件把苏轼的人生撕成了两半。前一半和所有同时代的有为青年一样,努力做致君尧舜的儒家学士;而后半段开始走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道家逍遥。也许每个人出生之后就按照社会预先设定的轨道运行着,有的人一路顺风就这样走完一生,而有的人开始脱轨,跌跌撞撞寻找预定之外的自己的路。
从开始不少疾世愤俗的郁闷之言,到最后慢慢发展出洒脱豁达的东坡式人格,此时聪明如他已能预知,此生终究无法得志。求而不得能如何?抑郁而终吗?苏先生的答案是,好好过呗。
49到56
重回政治巅峰。“不追逐政治,却被政治所逐。”重新主政杭州,似乎命运画了一个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期。在经历重大起伏以后似乎更能心无旁骛的做好眼前事,而人生的种种积累,也是最终瓜熟蒂落的时期。
57到64
一路贬谪,从岭南到海南。人生的结局其实极其狼狈,至少用中国传统观念看,这是个Loser的结尾。可是走到这,世俗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至少他还开玩笑说荔枝好吃,说自己破了丞相贬谪的记录。幽默自嘲里已没有不甘,最后只剩下,生活有意思。
我们总是被教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但俯瞰别人一生,发现最多的就是命运的吊诡。明明是天子门生宰相之才,却过得颠沛流离连连不顺,错在哪呢?他内心的纯真澎湃始终无法兼容于复杂阴暗的政治,这是个性使然;党派之争又使他无从躲避。人生从一开始,就仿佛已经写好的困局,等他一步步走入。
林语堂在书里对于命运和人生有一段深刻的描述:
“许多事情由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之后无可避免的发展。我觉得自己仿佛在读中国星象家所批的流年册,那么明白,肯定,在劫难逃。我们虽能把他的一生看的如此分明。从中察觉到同样的必然性,但也确知,无论问题在不在星宿命运,阴晴圆缺终究会发生。”
可是我觉得苏轼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是那些诗。这个倒霉蛋儿发明了文人画东坡菜,一大堆段子,还有据说喝了会拉肚子的酒。在动荡不安中变得抑郁悲愤容易,这是从前许许多多诗人的路子。然而苏子不一样的是,郁闷之后最终乐呵呵的接受了,尽量琢磨着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儿。就冲这一点,他确实是个既聪明又接地气儿的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最后的最后,在命运的碾压下,我们所坚守的也不过是最初的赤子之心,保持温暖乐观。要是再有几分幽默,就足以得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