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重视读书,书香世家可算是相当的门望。
据说从前的书,所用的纸张大多都是毛边,那种纸张加上松烟油墨,时间长了以后会自然产生出一股气味,那气味似沉檀又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熏,它并不沁人心脾,也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故名曰“书香”。
古时的书斋门窗一般紧闭,刚一进去,书香味就会特别浓郁。后来到了近代,书的装订与纸墨大有不同,好像有股煤油的味道,也就不好说是书香了。转瞬间,现在很多人都读电子书,那股书香也就更久远了。
梁启超先生倡导趣味阅书,而梁实秋先生则认为这是对有志研究学问的人士说教,不是对读书求学的青年致辞。想想的确很有道理,读书并不能有兴趣才读,你越不喜欢读的越是你的知识薄弱之处,所以越是要读。
很多小朋友都把读书当成苦事。大家儿时都爱嬉戏,谁会爱读书呢?当然也有爱的,少之又少,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成了后来的伟人。孩童既要读书,还要经历无数次考试,面临着威胁,又担惊害怕。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读书求学,终究是学生的本分,介于课本知识永远是单一的,理解之余,更多的还是引导。对于懵懂之中的孩子,也需要父母深度参与。
适合的书就是好书
罗斯金说过:“所有的书可分为两大类:风行一时的书与永久不朽的书。” 我们的人生有限,读书必须要有选择。价廉的书未必差,畅销的书未必内容好。原则上,书的价值在于内容的精到。有人说读书就要读好书,在那些劝读的文章中还列举了一系列的“好书”。然而,对于任何一个读者,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才是一本好书。即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适合自己的书也是不同的。
适合的最基本原则
1.能读懂;
2.内容健康;
3.对自己有帮助。
读书讲究效率,“一目十行”其实自古就有。故事《三国演义》中,张松速读曹操的《孟德新书》就是一目十行。张松当曹操面,复述了曹操这本兵书的内容,讥讽曹操这本兵书在四川是人人都会,连儿童都知道的书,让曹操愤怒之下当即烧毁了自己苦心编出的这部兵书。
有人会说那只是一个故事,那么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在17岁时,一夜之间读完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尔基是也快速阅读能手,他看完一页用不了一分钟;曾任过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能以每分钟2000个字的速度阅读小说、新闻报纸和例行报告,这些可不是空穴来风。想学会如何速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体验中总结。
开卷有益
不论书还香不香,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开卷总是有益的。宋真宗皇帝有篇《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其实不过是把书当作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罢了。
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已经不只是为了应付外界的需求,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有教育者说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3-6岁才是儿童的最佳阅读培养期,过了便不好培养了。我们不需要完全相信,因为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永不恨晚。晚读,至少也比不读强,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暑期,这样一个缤纷的夏日,嬉戏之余的我们更让“书香”四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