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了解代餐类食物,是从美国科技圈小有名气的 Soylent 开始。这类食物,以理性的方式调配营养比例,制成粉末冲泡饮用,宣称节约时间的同时又能保证每天的营养摄入。若饭则是国内做得较知名的一家。
医学科普类播客节目《太医来了》曾对这类食物进行讨论,指出代餐用品在临床医疗里其实不是新鲜事,易消化的特性使它能在肠胃调理时派上用场。甚至,有人认为这仅是面向科技界群体的一次市场包装。
前段时间恰逢跟朋友聊起若饭,便决定购入小试几餐。
突然而至的饱腹感
通过官网的能量摄入测试,我被告知每顿正餐需要摄入 140g 份量,才足以保证能量所需。考虑刚开始肠胃不适的可能,我的第一顿若饭打算只冲泡两袋标准装 (100g) 并额外吃些面包。随后,按 50g 粉末兑 150ml 水的比例冲开,我得到了满满一大杯糊状饮品,在喝完的同一时间,明显的饱腹感也随即而来。
这种短时间得到的、并非来自平时主食的饱腹感让我感到新奇,但绝谈不上好感,因为再也喝不下更多了。这跟果汁或饮料带来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在随后几次尝试中,无论是把若饭充当全餐,还是在不怎么饿时喝上一杯,依然有同感。
只比充饥要求高一些的味觉体验
理论上,将营养元素按比例配制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调配味道,但若饭目前只有一种口味。而加入推荐比例的清水并搅拌,依然会漂浮着少许未完全融透的糊块,无关紧要,但也不妨多加些水。
用凉水冲制,口感和味道都让我联想起阿华田、牛油果汁,而把清水换作牛奶则像是浓豆浆。刚下口时感觉还不错、超出预期,不像是从来都没尝过的味道。但还是份量很多的缘故,身体很快又被饱腹感占领,不能再多喝的情绪让味道减分不少。吃完一顿后,对它的评价或许只会比起充饥要求的食物高一些。
确实省时省心
曾过用过时间记录软件 aTimeLogger 来量化自己的日常时间支出,最终发现工作日中午外出就餐的时间比预期多,本以为只花了二三十分钟,数据显示有近一小时。而代餐食物的宣传介绍里,也提到类似的场景:如果平时的工作经常不能按时进食,或觉得外出就餐太浪费时间,代餐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点菜纠结半天不如选择代餐换得更长的午休时间。在效率上,代餐们更胜一筹,若饭更是推出了免洗的瓶装版,进一步方便顾客。
吃完订购的若饭,对我而言很难再有下次。求快,有遍布的便利店,想吃好,有美味的广博菜系。除非在饱腹感和味道上能有改良,代餐暂还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