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概念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来的,指的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无用的废物,和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其要义是倡导简单,专注,自由的生活,通过对外部物品的整理,来影响心境,达到清爽干净的状态。
为了全面的理解一个概念,我们常常要回到概念的源头去考量。“断舍离”出自日本有它的必然性。日本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大师们专注工作,对其他事务进行“断舍离”。我记得高晓松在一期介绍日本饮食的节目里讲到中日烹饪的不同,中国是做“加法”,日本则刚刚相反,追求保留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食色性也”,对于美食的追求和标准往往能反应出一个民族的特点,管窥日本文化,在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上是倾向于做“减法”的,这正是孕育“断舍离”的土壤。
“断舍离”适合日本,那它是否同样适合中国?我们能不能直接拿来就用呢?细细想来,应该是可以的,而且似乎“断舍离”的方法论相较日本更适合在中国发扬光大。
中国的发展速度领先全球,各种新思想,新物品,新模式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碰撞,加之互联网在中国的井喷,电子商务的放大作用,使得中国市场上的商品极大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需“断舍离”的方法论来应对商品过剩,以保持清醒,避免迷失。
“断舍离”的运用绝不像字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甚至用好的关键都不在这三个字。“断舍离”不过是三个动作,并不复杂,也不需要花哨的技巧,而“断舍离”什么东西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既然“断舍离”的源头是“减法”思维,那我们来看一个减法算式的三要素——被减数,减数,和得数。“被减数”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大量堆积待处理的物品);“减数”是要被“断舍离”的东西;“得数”是我们的理想状态(要保留的物品)。当已知“被减数”,要算出“减数”,前提是必须知道“得数”是什么,因此,研究“得数”,才是“断舍离”的关键。不同的“得数”会导致不同的“断舍离”内容。
如果我们想要做物质层面的“断舍离”,就要首先想清楚自己的理想状态。如果理想状态是极简生活以求专注,那就要“断舍离”任何多余的物品;如果理想状态是舒适生活以求安逸,那就要“断舍离”任何有可能刺激自己反感的东西;如果理想状态是和过去诀别,那就“断舍离”所有东西,甚至换个城市重新开始吧。
“断舍离”的践行,重点是戒贪和痴,即摆脱“什么都要占有”和“不舍得”的心态。戒贪,就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戒痴,就要认识到“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一切向前看。
“断舍离”在物质世界有效,是否也可以运用到“精神世界”,帮助我们处理过载的信息呢?让我们回到减法算式来思考,“得数”必须确定,才能求出“减数”。精神层面“断舍离”就必须要有清晰的价值观作为“得数”。但价值观固定对于不断成长的人们是非常可怕的,这会导致偏执,狭隘。如果再运用“断舍离”,只取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信息,摒弃不符合的,就会陷入“自证预言”,不断放大这种偏执,直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断舍离”尽量不要用于精神层面来处理各种信息。
对于信息过载,“断舍离”慎用,我们采取的最好方式就是放平心态和增加有效带宽。“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的这句话为我们诠释了最好的对待知识的态度。另一方面,大脑总带宽的增长是很缓慢的,在近乎不变的总带宽中,我们只有不断的将信息压缩,和现有的认知系统缝接,才能腾出更多的有效带宽来处理新信息。在这一点上,“贝叶斯定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能帮助我们不断打磨价值观。
总之,“断舍离”只能作为物质层面的方法论,如果要把它升华到精神层面,还是等到“知天命”之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