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這位收藏家与艺术的关系,我們理解到他的哲学。身为一个自学成材的人--出身法国西南部乡间的农家子弟,16岁辍学,以木材和建材生意发家致富--億萬富翁皮诺有一双非常激进的眼睛。他经常说:
"你永远不应该马上买一件有吸引力的作品,你必须买那些有抵抗力的作品。"
古典的圆形大厅里,建筑师安藤忠雄安置的内圈混凝土圆墙,营造出一种宏伟而抽象的意象、以及谦虚和沉思的美。而沐浴在从巨型玻璃穹顶撒下的日光中,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的大型装置作品首先令人惊叹。乍看之下,这是全尺寸复制的16世纪的意大利古典大理石雕塑”强掳莎宾妇女”。
然而直到我们移步近距离观察,才逐渐意识到实际上它们的材质并非大理石,而是由蜡制成,上面点燃着星点火苗,换句话说,这些是一支燃烧着的蜡烛!它自开幕首日即点燃,然后在整个展览过程中会逐渐倒塌、最后融成一滩蜡...
邻近罗浮宫和庞毕度艺术中心,亿万富翁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 的第三座私人美术馆——”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私人美术馆Bourse de Commerce-Pinault Collection” 已于五月底开幕。
根据财经杂志《富比世 Forbes》公布的2021年全球富豪榜,皮诺及其家族以420亿欧元资产排名法国第3,世界第27。坐拥古驰时尚集团及佳士得拍卖行,皮诺同时也是法国口袋最深的艺术收藏家,40年来已收藏达一万件艺术品。这里是继意大利威尼斯的格拉西宫 Palazzo Grassi 和多加纳宫 Punta della Dogana 之后,皮诺终于在自己的家乡法国,建立起第三座私人收藏馆。
"商业交易所...标志着我的文化项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尽可能的向所有观众分享我对当代艺术的热情。”
皮诺这么表示。我认为他的计策是成功的,因为即便是完全不懂得当代艺术的普罗大众,也会被这样具有震撼力甚至禅意的开场给惊动,在日光迁移的静默中,我们见证了一件昂贵作品的毁灭。
▼
上了二楼的3号展厅,话锋一转,来到一系列相当有意思的摄影群展,关注的内容座标于70-80年代的艺术家,开始利用摄影作为性别议题的斗争武器。在〈一位平凡女子生活的24小时〉系列中,米歇尔·乔尼亚克Michel Journiac男扮女装,做了一天的女人,他模仿杂志、电视和电影传达的陈腔滥调,夸大了这些平庸、刻板的女性姿态,幽默而又充满讽刺的指出1970年代的法国女性角色,依然受制于丈夫和家庭。
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身为最早开始风靡自拍的始祖,作品〈无题电影剧照〉中,她化身家庭主妇、小护士、学生、独自旅行者...,借角色扮演揭示身份的构建,探讨在男性的注视下,女性成为一种性对象的化身。而路易斯·劳勒Louise Lawler的作品〈赫尔姆斯修正案〉系列更具政治冲击性,环绕三面墙整齐划一的小塑料杯,下面各标着一个州名和人名,这些都是美国参议员的名字,他们在这个修正案中,投票拒绝为爱滋病防治投入经费,以压制同性恋。影像在这里用作虚构叙事、挑战身份观念,并提出有关艺术、性别和身份的新问题。
▼
而在其他展厅中,作品们以一种非常奇怪的编年方式、自信与大胆的组合在一起,使我们在参观展览的时候,十分好奇展览的策展人究竟是谁,后来才得知是皮诺本人,这似乎让人对这位收藏家有深入的理解。总归出三个关键词:种族、性别与世代杂交,这似乎也呼应了开幕展的名字:Ouverture。这是法文opening的意思,除了意味着开幕,也同时表示一种开放与混合,就像一锅大杂烩。
大杂烩听起来算不上珍馐,因为容易流于粗制滥造,像清冰箱一样,剩什么炖什么,炖得面目全非,实在不体面。但是如果厨师有一个聪明的脑袋和出众的品味,懂得挑选经典的菜谱,加上高级的调料、当季正in的食材,并且懂得火候与最佳时机点,那这锅杂烩也可以炖得很高级、很鲜美、很有深意。
举三楼的诺大5号展厅为例,是三位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托马斯·舒特Thomas Schütte、Florian Krewer的联展。马丁·基彭伯格是他这一代最有影响力的德国艺术家之一,三幅大型自画像,作品〈不...不要送我回家〉艺术家脖子上挂着一个标志,象征流浪的艺术家,承载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驱逐和灭绝悲剧的受害者的记忆。稳稳妥妥宣示出皮诺收藏的学术取向。而托马斯·舒特今天被认为是雕塑的重塑者,在这个挑高宽敞的空间中,他的系列〈Wichte〉,十二颗引人注目、眼歪嘴斜的雕塑头颅和塑像,悬在画廊的墙上,挑衅地瞪着参观者。至于与两位大师搭配的,则是年轻艺术家Florian Krewer,出生于1986年,因他的街头与潮流风格画作,最近红火破圈跨界,与Loewe的2022男装春夏系列合作。
▼
又例如,在6号展厅,又是三位有趣的组合,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米利亚姆·卡恩Miriam Cahn与Antonio Obá。图伊曼斯自 1980 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具象绘画,是当代国际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画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从二十世纪下半后便已晋升教母级女性艺术家:米里亚姆·卡恩,她以画布上看似平凡的物件,探讨性别与权力的斗争。当她在1982年的卡赛尔文件展上,撤销自己的作品以示与父权体系的战斗宣言的时候,第三位巴西艺术家Antonio Obá隔年才出生,他的艺术实践从巴西的宗教和神秘世界中汲取灵感,其复杂而神秘的肖像画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
上面这两个展厅的组合,就是强调世代融合很明显的例子,而在7号展厅更强调了种族的交会。从已富盛名的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玛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他们当代美术馆的教科书级绘画作品,在这里几乎已经变成背景(几乎让人感到,皮诺展出他们的作品,只是为了表示:我也有收藏他们的作品喔!)在这之中,我很高兴看见熟悉的名字:程心怡的作品也在展墙上。
她的一组绘画--一个女人,嘴里叼着一支烟,脸上笼罩着打火机的光芒;一只手保护着一根火柴,它的炽热似乎刺穿了画布;一个留着胡须的男人把嘴转向细流的水。程心怡的作品总是有一种安静的故事性,这似乎是在展厅里面所有作品都大张旗鼓地向外界发声的一块停顿角落。
▼
然而不得不说,由非裔美籍克里·詹姆斯·马歇尔Kerry James Marshall、以及英国黑人女性艺术家Lynette Yiadom-Boakye领头,在整个展厅内所引出的「黑人美学」画作更为强有力且抢眼。
克里·詹姆斯·马歇尔在2018年被Art Review的艺术100权力榜上排名第二,随着#metoo运动和#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等运动在国际间发酵,他也开始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经历了1965 年夏天美国的种族骚乱,以及其后发展的非裔美人解放运动,马歇尔作品关注“黑”历史上的政治经历和身份认同。
他将黑人形象插入到艺术史上缺席的传统画面中,巨大的斜倚人物修改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维纳斯,像一个新的奥林匹亚,玩弄着马奈名画的密码。马歇尔曾在多所重要大学任教,并被公认为为 Lynette Yiadom-Boakye 等后起之秀铺平了道路。
而对于非裔艺术家的敏感性,最强烈的昭告则是同在一楼的另一间展厅中,推出了大约30件大卫·哈蒙斯David Hammons的个展,这绝对是本次展览的亮点,同时也是本位艺术家在欧洲最大规模的展出。
大卫·哈蒙斯很早就参与了捍卫民权运动和黑人人权运动,70、80年代便已在纽约声名鹊起。由于他习惯在城市街道中漫步,艺术家将流浪中收集的物品回收成强大的雕塑,植根于日常生活。这些发现、毫无价值的小玩意儿、流浪者和政治抗议元素,都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哈林区的贫困与苦难。这种以异议的方式探索集体记忆的激进主义,渗透到他的作品中,赋予了肮脏与废弃的物被新的意义。
难以想像,当皮诺在40年前开始收藏哈蒙斯作品时时,他还在小画廊中跑龙套,完全不为人知。这种与艺术家、以及与艺术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这位收藏家哲学的重要线索。身为一个自学成材的人--出身法国西南部乡间的农家子弟,16岁辍学,以木材和建材生意发家致富--皮诺有一双非常激进的眼睛。他经常说:
"你永远不应该马上买一件有吸引力的作品,你必须买那些有抵抗力的作品。"
这位收藏家付出了很多努力来拥有一双眼睛、很多努力来理解艺术。虽然身边都是各种形式的专家顾问,但他似乎更凭借自己本能判断。皮诺说:“巴黎,是我最爱的城市。”而巴黎就是一锅大杂烩,经过身旁形形色色的人,不同肤色种族、各选自己所爱,这种包容,最终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风貌。
透过了商业交易所这个新美术馆,皮诺明显地宣告了他在资本的底气、审美的自信、研究的苦心、以及文化风向的敏感度等各方面的过人能耐,期待他的下一锅杂烩,不知将又会是什么味道。
▼
往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