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同时种下两组种子,比如说绿豆。每天对其中的一组说“我爱你”、“我喜欢你”、“你真棒”这一类表扬的褒义词汇,当然,说话或者默念这 些正能量的词语时,内心一定要是这么想的,不能口是心非;对另一组说“你真丑”、“我恨你”甚至是“去死吧”之类的充满负能量的话。然后每天观察绿豆的发 芽趋势,几天后,前组绿豆一般涨势良好,后者则濒临死亡。
我没有亲自做过这个实验,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也从身边亲自体验过的人那里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不过对于这个实验的结果,我是深信不疑的。其实验的原理也就是我一直坚信的“吸引力法则”,一句话概括就是,当你想完成一件事的意念足够强大时,整个宇宙都会来帮你。
换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你对绿豆不间断地表示赞美,还是对做事表现出足够的坚信,说白了都是一种信任,无条件的相信这件事就是会依着我的想法发展下去,并最终呈现出我想要的结果。这个道理放在亲子教育上,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今后过上理想的生活,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相信。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即使偶尔犯错,也只是为了寻找对的方法所做出的必要尝试,这也是《垫底辣妹》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
《垫底辣妹》里的妈妈,在女儿沙耶加因性格内向而没有朋友,在学校被肆意欺负时,面对老师所谓的:“这只是一种普遍现象,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经验,这些经验的累积才会促进她的成长,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妈妈生气地反驳道:“这就是学校的教育方针吗?如果是,那我女儿决定转学。”于是沙耶加就转学了。我并不怀疑生活中的父母在遇到孩子被欺负时会回击的决心,可一旦碰到老师的阻挠,这决心往往就瞬间粉碎,剩下的只是忍让或者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可沙耶加的妈妈不,即使是老师,原则不对就是不能退让,始终站在孩子这边,宁愿让孩子转学也不在学校受气。
可即使转学,沙耶加也没有朋友。就在她被的生活打压得毫无信心时,妈妈还是只管鼓励她,“怂恿”她尝试一切可能激发信心的事情,比如留意到沙耶加看见青春洋溢的明兰女子中学的学生时眼里满是艳羡的神情,就鼓励她考上这所中学;当女儿被罚暂停上学而为前途感到恐惧时,便鼓励她去私人培训班“笨鸟先飞”。她也在女儿恣意妄为时给予沙耶加同等的宽容,面对学校准备给沙耶加退学处分,因为她不愿供出一起吸烟的人的名单,妈妈先礼后兵,承认沙耶加的不对,然后反问道:“难道学校认为出卖朋友是一件好事吗?”,并平静地陈述:“我认为她做的是对的,我支持她,我们甘愿接受惩罚也不会出卖朋友”。简单的几句话,从人性的道德角度给了女儿平等的信任。更能在女儿不断地努力的过程中无条件的理解,当学校再次因为女儿上课睡觉将她邀请过来接受教育时,她又无奈地表示:“她最近真的是太忙了,又要上课又要补习,回去还有一大堆的作业,那不在课堂上睡觉还能在哪睡觉呢,孩子真的是太辛苦了,您说是吧?”看似溺爱的表达,充满了设身处地的理解与信任。
可这信任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沙耶加父亲经济上的不支持,坚持认为额外的补习对她这种落后的人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一大笔费用都得妈妈私底下筹得。除了料理完家庭后的额外工作所得,求助于所有能提供帮助的亲戚,巨大的经费缺口还让她不得不和小女儿商量,暂时取出她俩的保险和定期存款,以后再补上。
好在这付出最终获得了可观的回报,就像大多数影视剧里的欢喜结局。沙耶加打破了众人眼中的不可能,以全年级垫底的成绩来了个惊天大逆转,一举考上日本庆应大学;让曾经一再否定她,并打赌如果沙耶加考上庆应便裸体围着学校操场跑三圈的老师成功地实现“心愿”;也让一度只关心弟弟成长,一心想让弟弟按他的想法走,讲自己的心愿强加在儿子身上,立志于将儿子培养成职业棒球手的爸爸认识到他在教育孩子上的问题以及对两个女儿的忽视。
可我想,就算不是为了符合现代影视剧的结局走向,或者说满足观影人对喜剧结局的渴求,沙耶加的未来也不会太差。毕竟,就像她妈妈所说:“我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批评,永远生活在我不行的阴影里,我的一生也只能这样了,可沙耶加不一样……”她的确不一样,因为她的人生一直被信任,这也告诉沙耶加,只有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就好,努力一下就一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