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散点思维,建立公式思维,帮你升级到二维认知世界,“关联地”看问题;
破除局部思维,建立层次思维,帮你升级到三维认识世界,“整体地”看问题;
破除静止思维,建立演化思维,帮你升级到四维认知世界,“动态地”看问题。
公式思维、层次思维、演化思维,是终身练习洞察力的心法。储备模型、不断追问、多打比方是终身练习洞察力的剑法。
一:储备模型
把“半年洞察本质”,提升为“半天洞察本质”,甚至“半秒洞察本质”,主要依靠你储备优秀的模型库。
产品能量模型:产品提供势能、营销和渠道,把势能转化为动能;
渠道漏斗模型: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广告流量因果链:广告,增强了流量;
品质复购因果链:品质,增强了复购;
裂变传播因果链:裂变,增强了传播。
二:不断追问
“储备模型”,不应该替代你自己建立模型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你能优化,甚至挑战这些“储备模型”,你才真正学好了掌握了这些模型。
从买钻孔机,到需要一个孔,到需要挂照片,到需要留住美好的瞬间。逆着这条长长的因果链,不断向上追溯,你会不断提升磨练自己的洞察力,直到一针见血。
三:多打比方
打好一个比方,通常有三个步骤:
找到你要描述的这个陌生事物的本质;
然后在你的模型库里,匹配有相同本质的,大家熟悉的事物;
然后用这个熟悉的事物,解释那个陌生的事物。
打好比方,同时需要你有建立新模型,和储备旧模型的能力。它特别能训练一个人的洞察力。
一个人同时理解两件事的本质,才能比方得让人拍案叫绝。打比方其实就是知识迁移的能力,最高的洞察力其实是流动的、迁移的。
课后思考题:
你觉得,怎样打比方,才能向别人讲清楚产品、营销和渠道的关系呢?
思考解答:
刘润老师的答案
产品是将千斤之石举到万韧之巅,需求越大越在高位,产品越有
渠道是滚下来的坡度,越长,越陡的坡当然最好,但渠道是很占资源的(占地方)
营销是减少过程中的摩擦力,让石头越滑越快。
我的理解是
产品就是个人,比如你、我、他,都是一个个产品
渠道就是你的圈层,你认识多少人,有多少影响力。
营销就是扩大你圈层的方法,推销你自己的方法。